此前,李渊在太原起兵,打出“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旗帜,攻入长安,占据关中地区作为根据地,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即隋恭帝),自己晋封为唐王,把持长安朝政。
江都兵变后,宇文化及拥众十余万,立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杨浩为帝(也就是杨玄感起兵时要拥立的那位),之后带兵北归。
江都兵变的噩耗传到洛阳,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被元文都、王世充等东都官员拥立为帝,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
群雄争霸的乱世没有落下帷幕,反而推向了新一波高潮。
7
强盛一时的瓦岗军,因为一场内讧,开始走下坡路。
当瓦岗军与隋军在洛阳对峙时,李密得到风声,有人鼓动翟让夺回大权,翟让的哥哥甚至说:“兄弟,皇帝应该由自己当,怎能送给别人!你如果做不了,就该我来做!
翟让基层小吏出身,确实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可从他将权力交给李密的那天起,下场就注定是悲剧。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摆下一场鸿门宴,请翟让和瓦岗军一众元老出席。在宴会上,李密命人砍死翟让,埋伏好的刀斧手又将翟让的亲人、心腹一一刺杀,全场顿时大乱。
就连徐世𪟝也受牵连,被刀斧手一刀砍在脖子上,身负重伤。幸亏王伯当及时阻止,大喊,这是徐世𪟝!徐世𪟝这才挽回一命,留下镇守黎阳仓,表面上是个美差,其实是被李密疏远,远离瓦岗中枢。
一场血腥屠杀后,翟让一党在一夜之间被肃清,其部下被分给徐世𪟝、单雄信和王伯当统领,李密取得瓦岗军的绝对统治权。
经李密这么一折腾,瓦岗军的人心也就散了。
次年,宇文化及带着自己拥立的傀儡皇帝杨浩,挟持江都群臣北上,途径洛阳附近。
眼看着宇文化及的大军直奔洛阳而来,洛阳众臣商量着该咋办。这时,大臣元文都向“皇泰主”杨侗建议,不如招揽城外瓦岗军为隋朝效力,许以高官厚禄,让李密率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骁果军交战,“使两贼相斗,疲劳其兵,而后乘其敝而灭之”
元文都的计谋得逞了,李密为避免腹背受敌,暂时上表请降,与宇文化及的骁果军交战。
这场仗几乎耗尽了瓦岗军的全部实力,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战场上,李密被箭射中,从马上摔下,差点儿命都丢了。幸亏猛将秦琼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掩护其撤退。
瓦岗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宇文化及打败,宇文化及退兵到魏县,瓦岗军撤回金墉城修整兵马。史载,“密破宇文化及还,其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
洛阳城中的王世充见时机已到,一边架空皇泰主,一边准备与瓦岗军交战。
瓦岗军击败宇文化及后,李密要求面见皇泰主。当时洛阳城内粮草短缺、人心浮动,还不断有人逃出城投降瓦岗军。王世充心生一计,要李密以粮食来换洛阳的布帛,既然要见皇帝,先表示诚意。
李密觉得,以物易物,互通有无,也没毛病,就把洛口仓的粮食运往洛阳。王世充的将士吃饱,早就要和瓦岗军干一架,立马跟李密翻脸,向瓦岗军挑战。
李密知道自己中计,气不打一处来,不顾部下劝阻,一定要和王世充决一死战。打仗总得讲究战略,老将裴仁基主张坚壁清野,等敌人兵粮耗尽,再追击也不迟。而单雄信则主张正面迎战,反正王世充此前被我们打败多次,也是手下败将,不足为惧。
李密一步错,步步错,竟然立即与王世充展开决战。
历经洛阳城外的长期对峙,随后与宇文化及大军殊死搏斗,瓦岗军早已是强弩之末,最终被王世充击溃。瓦岗军就此走向覆灭,李密和众多瓦岗英雄四散奔逃,有的投靠李唐,有的归王世充。
李密率领残兵2万西入关中,投奔同为关陇贵族出身的李渊。
此时,控制关中的李渊已经逼迫隋恭帝杨侑退位,即位称帝,建立唐朝。
李渊一开始对这个小兄弟优礼有加,一路上派去慰问的使者络绎不绝,还把表妹嫁给李密。降唐后,李密虽被挂名上柱国等头衔,但实际上只被安排了闲职。这对于不久前叱咤风云的李密来说,难免有些心理落差。
入唐两个多月后,李密便企图与河南的瓦岗军残部取得联系,借收服旧部为名,带万余人离开,这个行为实为叛唐。与他一同来到长安的王伯当极力劝阻,但李密此时像个绝望的赌徒,一心想要赢得重振旗鼓的机会。
李密所部已然不堪一击,出走后很快被唐军将领剿灭,李密被杀,之前劝谏他的王伯当誓死追随到最后一刻,一同战死。李密死后,曾在宴会上险些遇害的瓦岗旧将徐世𪟝请求唐朝,允许他用君臣之礼安葬旧主。
一代枭雄,黯然退场。
▲李密。图源:影视剧照
8
在这场乱世棋局中,李密是一度占据上风的棋手,而在江都兵变中被推上位的宇文化及,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机者。
宇文化及与瓦岗军两败俱伤后,带着残兵败将一路溃逃,最终逃到聊城(在今山东),终日酗酒奏乐,醉生梦死。他还杀死了傀儡皇帝杨浩,自己过一把当皇帝的瘾,立国号为许。
唐武德二年(619年),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派兵攻陷聊城,打着诛杀反贼的旗号处死了参与江都兵变的党羽。讽刺的是,窦建德当初起兵是为了反隋,现在却帮他的“仇敌”隋炀帝报了仇。
宇文化及被押解到河间,和他两个儿子一起被斩首。窦建德把首级送给了突厥人,因为隋朝有个义成公主嫁给了突厥可汗,之后,宇文化及的首级被高挂于突厥王廷之中。
和瓦岗军一样,窦建德的创业之路也十分艰辛。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派杨义臣带兵攻打高士达起义军。窦建德此时在高士达帐下,他劝老大哥暂避隋军锋芒,等杨义臣求战不得,士卒疲劳,再乘机反击,方可取胜。但高士达不听,轻敌冒进,兵败战死。
高士达战死后,窦建德亲自为他发丧,随后收其旧部,在河北继续发展。在窦建德的带领下,河北起义军多次摆脱隋军的围剿,最终占据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窦建德自称夏王,建立大夏政权。
史载,在当时的起义军中,“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窦建德出身民间,爱兵如子,是个很有魅力的领袖,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在生活中体恤下属,在所统治的郡县推行仁政,所以,其军队“人争附之,为之致死”
与窦建德的夏政权截然不同的是,王世充在洛阳建立的郑政权。
王世充打败瓦岗军后,也玩起了禅让的把戏,矫诏宣布皇泰主杨侗退位,随后将他毒死。
王世充建国号为郑。这个野心家始终改不掉“残忍褊隘”的坏习惯,称帝后在洛阳推行恐怖统治,规定家里只要有一人逃亡,就要全家连坐处死,又命令每五户互相监督,只要有一家叛逃,其他四家全部诛杀。
一些隋朝旧臣看不惯王世充的做法,图谋复辟,也遭到处刑。之前从瓦岗军转投王世充的秦琼、罗士信、程咬金等人,都因为看不起王世充的“多诈”,没过多久纷纷弃郑投唐。
临别之际,秦琼向王世充表示:“虽蒙殊礼,不能仰事,请从此辞。”后来,秦琼成为唐军名将,参加了讨伐王世充的战役。
▲秦琼画像。图源:网络
9
随着瓦岗军溃灭,北方最强盛的三股势力,变成了李渊的唐军、王世充的郑军与窦建德的夏军。
李渊入关中时说:“(我)得入关,据蒲津而屯永丰,阻崤函而临伊洛,东看群贼鹬蚌之势,吾然后为秦人之渔父矣!”
于是,关东群雄争霸之际,唐朝立足关中,坐山观虎斗。武德二年(619年),唐军平定河西的薛仁杲、李轨势力,开始全力东征,踏上统一之路。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渊派次子李世民率军东征,来到王世充占据的洛阳城下。
面对唐朝大军压境,王世充屡战屡败,索性封锁城门,坚守不出,将精兵集中于城内,并布置了精良的守城器械,城上的强弩可将巨箭发射到五百步开外。
唐军发动大军昼夜攻城,一时难以啃下这座坚城,但王世充的军队被围困多日,士气也一蹶不振。与此同时,狡猾的王世充派人向占据河北的夏王窦建德求援。
此时,窦建德吞并了山东另一支强盛的起义军——拥有3万精兵的孟海公,实力达到鼎盛。唐、郑、夏形成鼎足之势,如果郑被唐所灭,夏则有城门失火的危机。
情急之下,窦建德为救王世充,率十余万大军南下,号称三十万,一路来到洛阳东边的门户——虎牢关
前有坚城,后有强敌。唐军主将李世民当机立断,采纳部下计策,决定“围城打援”,他留下部分军队协助弟弟李元吉继续围攻洛阳,等待王世充的守军不战自溃,自己率精骑3500人,奔赴虎牢关。
屈突通等将领都认为分兵作战,腹背受敌,恐怕不是万全之策,劝李世民回师观望形势。
李世民坚定地说:“王世充粮草已尽,离心离德,我们不需要主动攻击,只需等待其溃败。窦建德刚攻破孟海公,将士怠惰,骄兵必败,我军当扼守虎牢关这一山川险隘,若与窦建德争胜负,必定可胜,若他犹豫不决,不来交战,十日之间王世充也会不战自溃。如果此时我不急速进军,等窦建德进入虎牢关,一定难以坚守,他们两军联合,我还能拿他们怎么办?”
虎牢关一战,李世民亲自带骑兵探查敌情,又指挥大军,将窦建德的大军阻挡在虎牢关前二十多天。
亲临前线的李世民颇为自信,对部将尉迟敬德说:“我持弓,你执槊,敌人虽有百万之众,又能把我们怎么样?”
夏军迟迟没有进展,人心思归。而王世充告急的使节不断到来,整日在窦建德面前哭哭啼啼。
窦建德的谋士凌敬劝主公不要在虎牢关与李世民纠缠,赶紧绕道河东,深入空虚的关中,这样既可以扩大地盘,也可以威胁唐军,解洛阳之围。就连窦建德的妻子曹氏都劝他听从凌敬的建议,可窦建德不愿改变主意,也渐渐失去了耐心。
正在两军相持之际,李世民放出“烟雾弹”,将战马赶到黄河边放牧,假装唐军粮食已消耗殆尽。窦建德得知后,第二天果然倾巢出动,夏军战旗连绵数里,鼓声震天。
李世民带着几名骑兵登高观察敌阵,决定按兵不动,等夏军士气衰落,再出动出击。
到了中午,窦建德军人困马乏,队伍逐渐散乱。此时,黄河滩上放牧的唐军战马也已赶回,李世民下令,可以打了!
李世民亲率骑兵冲锋在前,领着程咬金、秦琼等猛将突入敌阵,在敌阵后方张开旗帜。年仅十几岁的唐朝宗室李道玄表现异常勇猛,他挺身冲入军中,身上被箭扎得像刺猬,却愈战愈勇,就连李世民也佩服不已。
窦建德仓皇迎战,被打得措手不及,部下顿时四处逃散,唐军在其后追击三十里。一路上,李世民擒贼先擒王,终于将窦建德生擒。
李世民见到窦建德后,说:“我打王世充,关你什么事,你何必越界而来,冒犯我军威。”
窦建德回答道:“今日我不来,恐怕日后有劳你远取。”
虎牢关大捷后,李世民随即回师洛阳,与其他军队合兵一处,围剿王世充。王世充眼见城外夏军已败,手下将领也不愿随他突围,自知大势已去,只好开城投降。
▲李世民画像。图源:网络
至此,唐朝一战平定郑、夏二王,李世民押着王世充、窦建德和数不胜数的战利品送往长安。
两个枭雄行事风格不同,结局也令人唏嘘。
窦建德作为河北起义军首领,深得人心,留着后患无穷,于是被斩于长安,他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河北百姓都感念他的仁德,为他立祠祭祀,香火不绝。
王世充因李世民曾答应保其不死,被流放巴蜀。当年,王世充在洛阳推行恐怖统治,杀了一个叫独孤机的官员,独孤机之子独孤修德在唐为官,打听到王世充的住处后,带上几个人,将王世充乱刀砍死。
是非成败转头空。
此战之后,天下群雄不再有足以与唐朝抗衡的力量,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97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厦门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