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天下大乱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一夜之间,天下大乱

当时,隋朝名将张须陀在平定各地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屡战屡胜,正要带兵讨伐瓦岗军。张须陀手下一帮精兵强将,包括我们熟悉的秦琼罗士信

面对张须陀的大举进攻,瓦岗将领都有些慌。李密站出来说,张须陀有勇无谋,而且骄兵必败,咱们只需摆好阵势,且听我调遣。

张须陀大军行至大海寺,李密率兵埋伏在北面的密林之中,而翟让则带兵从正面佯攻。

张须陀一看是翟让和一群泥腿子,一脸不屑,带领手下精锐打得这支瓦岗军落荒而逃。眼见翟让不堪一击,张须陀顿时轻敌,在后面紧追不舍,不小心进入了李密的包围圈。

李密见隋军中计,从密林中杀出,一战将张须陀击溃。张须陀奋力突围,本来已经逃出来,可他实在是个好领导,为了救部下又杀回去,结果力战而死。

李密一战成名,瓦岗军也因击败名将张须陀而威名远扬。

不久后,翟让见李密的威望已经超过自己,便自称出身陇亩之间,名望不足以平定天下,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号称“魏公”。此后,在瓦岗军接连取得大捷,隋军将领裴仁基、秦琼、罗士信等纷纷归降瓦岗军。

李密带领瓦岗军实现逆袭的那一年,隋炀帝杨广踏上了最后一次下江都之旅。

下江都前,隋炀帝曾问大臣们各地叛乱的情况。

一向谄媚的宇文述为了不惹怒隋炀帝,撒谎说:“渐少。”

隋炀帝一听就乐了,又问:“比之前少了多少?”

宇文述只好继续用谎言来掩饰,说:“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于是,隋炀帝吟咏着“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带着一帮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乘坐水殿龙舟南下江都,过上醉生梦死的生活。

图片
▲江苏扬州。图源:摄图网

5

得民心者得天下。

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进军中原,攻下兴洛仓、回洛仓、洛口仓等几个国家粮库后,开仓放粮,得到百姓拥戴。据记载,仅兴洛仓储粮就多达2400万石,一时间“老弱负襁,道路不绝”,“属至数十万”

至此,瓦岗军成为最强大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号令群雄,成为最接近皇位的争夺者。

此时,一个狡猾的对手来到洛阳。

瓦岗军逼近洛阳时,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派人向其祖父隋炀帝汇报,说:“李密有百万之众,围逼东都,占据粮仓,洛阳城中无粮。若陛下速还,乌合之众必散;不然,东都恐怕就要失陷了。”

隋炀帝正在南方度假,听说曾给自己当宿卫的李密带兵围了洛阳,当即勃然大怒,于是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江淮劲卒”赴援东都,与洛阳守军“合十余万众”。

王世充有西域胡人血统,是隋炀帝的多年心腹,善于逢迎,为人狡诈。

当年杨玄感起兵,江都一带的农民军也跟着起事,王世充带兵镇压后,派人劝降起义军将领。王世充和投降的起义军将领到寺庙中焚香立誓,相约降者不杀,战败的起义军本来已经打算入海为盗,听说王世充有意招降,纷纷上岸投降。过了一个多月,王世充见起义军已经上圈套,于是将投降的三万人尽数坑杀。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北巡,被突厥军队围于雁门,召集各路军队勤王。王世充几乎把江都的所有壮丁都叫上,带着去解救隋炀帝,还没打上仗,王世充就在军中蓬头垢面,悲泣痛哭,一整夜都不解甲,倒在草上就睡,表明自己随时做好了为隋炀帝赴死的准备。

经过这两件事,隋炀帝对王世充“益信任之”,认为他是大隋的忠臣。

隋炀帝南下江都后,王世充又倾尽所能,搜刮各地的宝物,献给隋炀帝,并暗中帮隋炀帝寻找江南美女,送到后宫,由此更加得到隋炀帝的信任。

王世充带兵进入洛阳后,与城外的瓦岗军展开对峙,一时难分胜负。

面对隋军的固守,不久前投降瓦岗军的原巩县县令柴孝和劝说李密道:“西边的关中秦地阻山带河,当年西楚霸王项羽离开关中而败亡,汉高祖刘邦依靠这里成就霸业。在我看来,不如让裴仁基守回洛仓,翟让守洛口仓,明公亲率精锐,西袭长安,到时百姓都前来迎接,必当有征无战。得到长安后,稳固根基,兵强马壮,再回头攻打崤山、函谷关,攻克洛阳,然后传檄天下。如今,英雄并起,我担心有人抢在我们前头。”

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隋唐时期的政治中心,出自关陇集团的李密当然心知肚明。

可李密有自己的考虑,他反对柴孝和的观点,说:“你说的,我也早有考虑,确实是上策。但是昏君尚在,隋军兵力尚强。我军所部都是山东人,既然未能攻下洛阳,哪敢随我西入关中?”

李密的意思是担心后方不稳,人心不齐,才放弃进军关中。

当他有所顾虑时,另一位关陇贵族出身的竞争者却凭借着远弱于瓦岗军的兵力率先进入关中,成就帝业。

此人,正是唐高祖李渊

图片
▲李渊画像。图源:网络

6

在江都,隋炀帝或许已经感觉到末日一步步接近的恐慌。杨玄感叛乱后,他最担心的局面一触即发,在一波又一波起义浪潮下,各地豪强、官僚纷纷造反,统治集团进一步分裂:

凉州豪望李轨,占据河西,建立凉国;

萧梁后裔萧铣,雄踞江南,自称梁王;

马邑富豪刘武周,依附突厥,占据河东;

陇西豪族梁师都,自称丞相,割据称帝;

还有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进军关中…

一天,隋炀帝引镜自照,对萧皇后感慨道:“好头颈,谁当斫之!”

隋炀帝万万没想到,最后夺取他性命的,并不是某个饱受暴政压迫的义军将士,也不是某个遭受压榨多年的穷苦百姓,而是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心腹大臣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有“轻薄公子”之称,为人不遵法度,曾经因与突厥人进行违法交易而被削职为民。

宇文述随隋炀帝下江都后病倒了,由于他是国家重臣,功勋卓著,隋炀帝对其病情十分重视,派近臣前去探望,并表示,宇文述有什么遗言,皇帝都可以帮他实现。

弥留之际,宇文述最放心不下他的儿子,说:“化及,臣之长子,早预籓邸,愿陛下哀怜之。”

隋炀帝听近臣转述宇文述的遗言后,潸然泪下,承诺道:“吾不忘也。”

实际上,宇文化及也是隋炀帝的老熟人,当年隋炀帝还是太子时,宇文化及就做过他的卫队长官,另外,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还娶了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为妻。于是,宇文述死后,隋炀帝遵守诺言,重新起用宇文化及为右屯卫将军。

当时,中原已经陷入战乱,隋炀帝无意返回北方,便召集众臣商议,计划定都丹阳,退保江南。

但是,跟随隋炀帝南下的骁果军大多是关中人。当初,隋炀帝招募身强力壮的关中人作为皇家保镖,是以为关中老乡更可信。如今,随着隋炀帝在江都徘徊不前,骁果军长期客居在外,难免思念家乡,军心开始动摇,甚至出现了逃兵。

统领骁果军的司马德戡看到不断有士兵叛逃,便对部下说,现在骁果人人都想逃走,我想向陛下禀告此事,但恐怕我自己也要因此被诛杀,甚至灭族,不如一起反了吧。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司马德戡集结上万将士,在江都发动兵变。当叛军进入城中时,隋炀帝已经察觉到动乱,乔装易服逃到巷子里,但还是被人搜出来。

兵变发生后,叛军需要推举一个新领袖,于是司马德戡等人把宇文化及推上位。

起初,宇文化及脸色大变,汗流浃背,直到第二天早上,叛军迎接宇文化及入城后,他才相信兵变成功,伏在案上低声说了句“罪过”。

宇文化及小人得志,等到看见被俘的隋炀帝,更是表现出色厉内荏的一面,激动地说:“怎么还把这家伙拉出来,赶紧杀了他。”

隋炀帝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能认命,提出饮毒酒自尽,叛军不许,将他缢杀。

隋炀帝被弑后,天下一时竟出现了三个隋帝。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最爱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4/1217/214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