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宣称中国进入所谓习*近*平“新时代”。论习*近*平“新时代”即是本书第五部分的主题。这部分的讨论,从紧接中共十九大的2018年修宪开始,这是习*近*平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此前,习*近*平强力反腐,迅速集中权力;我对此提出了一个“三三”分析框架,此文列为这一部分的第二篇。
2018年2月25日,就在习*近*平修宪前夜,我判断习*近*平开启了“逆转型”——当时以英文发言,可惜因技术原因未能将此文收入本书。这一部分其它文章对相关内容多有涉及,并以2024年3月美国之音访谈形成的“习*近*平的逆转型”一章作结,希望对此有所弥补。同样因技术原因未能收入本书的,还有一篇“中国共产党是否被习*近*平变质?”,是2023年4月我在日本东京与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先生和庆应大学加茂具树教授的对谈记录。这个题目对理解习*近*平的“新时代”非常重要,我的看法与那种将习*近*平与中共对立起来的看法极为不同。我在本书相关章节中对上述观点也有论述。
“逆转型”的方向,我认为,就是重归极权主义。因此,“重新聚焦于极权主义”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发展极为重要。这一部分的后几篇,即试图深入剖析习*近*平新极权主义的内在机理、权力逻辑、政策走向与国际影响。其中,“从俄乌战局到北京政局:内外交困中的习*近*平政权”,比较早、也比较系统地展开了我的看法。那时,即2022年3月,俄乌战争爆发,国际形势陡变,围绕中共二十大习*近*平寻求第三任期的前哨战也在激烈展开,对于习*近*平不利的舆论和传言在海内外四起。直到今天,尽管习*近*平在二十大上大获全胜,但国际国内局势的脉络依旧,他的困境并无根本变化,其第三任期的施政反而更加艰难。为什么习*近*平走上那样一条道路?习*近*平时代与此前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时代有何异同?习*近*平政权的力量和困境何在?这都是我在这一部分及第四和第六部分着重解答的问题。
第六部分为“论政治转型”——这可以说是本书的总主题,也是我至迟自1986年起即投身其中的毕生努力的目标。这里的12篇文章,前七篇不妨认为是对中国政治转型的总体论述,后五篇则是对习*近*平新极权时代下中国政治转型形势与战略的新思考。其中,“民变促发官变”“再论民变与官变”及“三论民变与官变”构成其中的骨架,试图勾勒中国政治转型的现实路径。这三篇文章的成文时间跨度长达13年,从2011年4月到2024年4月;这一时间跨度也大体上对应了习*近*平上台以来的时段。这次编辑本文集,重读之下,我没有感到早先的论述有必须修正的地方,但后发的议论则对此前的论述做了补充。
接着“民变促发官变:论中国政治变革的路径”这篇具有一定纲领性的论述之后,收入的是我2010年12月线上接受一位年轻朋友访谈的记录(“纵谈中国政治变革”)。这篇稿子相当系统地展开了我对中国政治变革自1980年代到21世纪头十年的历程和困局的看法,自那之后我专注学术研究,直到2022年春天再次开始频繁发表公共言论。在这期间我当然仍然高度关注中国的政治变化,有时也发表一点零星的意见,这就是接下来的几篇短文。后面五篇都是晚近的发言,集中探讨在新的极权时代如何有反抗的可能性,包括精英的顺从与反抗,试图在新形势下解读民变与官变的动力机制,从而寻求“破局”的出现,推动中国走向没有共产党的政治未来。
第七部分为“论历史经验”,收入10篇文章,大体按所论主题的历史顺序排列。其中,头两篇讨论“中国民族主义的多重悖论”和“大一统的历史迷思”,都涉及nation-building(民族建设)与state-building(国家建构)的宏观问题。随后两篇,虽然成文时间相隔八年有半,所谈历史事件从辛亥革命(《唐大姐和 E先生》)延展到五四运动(《德先生不懂民主》),但都在强调民主巩固与制度建设,对近代中国史的分析算是提出了某种独树一帜的看法,在认同民主为基本价值的相关思考中也有另辟蹊径的尝试。接下来的两篇聚焦中共历史,只是体裁很不同:《以暴力型塑政治》是严肃的学术论文,要旨在于回答“中共进行的土改为什么充斥暴力?”《历史是失败者写的》则是对《邱会作回忆录》一书的阅读漫记。最后四篇文章都是追思前辈之作,分别回忆和悼念王若水、刘宾雁、戈扬、余英时、鲍彤和陈一咨等诸位先生,其中,追思余英时先生的发言发挥了“文化中国的终结”的含义,追思陈一咨先生的发言则提出了“健全人格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八部分以“论观念更新”为题似乎并不准确,但大体概括了这一部分不同主题的九篇文章的共同性,那就是讨论人们的认知对于中国转型的重要性和提高认知能力对于转型的必要性。即使在学术界,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人文社会研究中的价值关怀》一文所讨论的主题。《政治经济学一些基本概念的释义及译法》则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多年来,我都有心发起中文世界的“新百科全书”运动,把上百年来中国在与世界思潮相交汇的过程中引进和出现的关于人文社会认识的基本词汇与概念,做一番正本清源的解释,纠正误译、误解,驱除意识形态迷雾,帮助国人摆脱望文生义的浮躁,缩小中文词汇与相应的人类通用概念之间的差距,至少使两者之间不至于继续那种对同一个词语的南辕北辙、鸡同鸭讲的理解吧。
当然,出现这种鸡同鸭讲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共对国人的洗脑;反过来说,洗脑对国人的祸害又远远超出了词语误解的范围。《从洗脑到认知战》这篇论文虽长,但仍不过是提纲挈领地勾勒了我对中共思想控制大战略的分析思路,希望以后有时间继续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接下来那一篇(“习时代的认知战”)是在这篇论文基础上接受媒体访谈的记录,内容与前一篇或多重复,但也有某些发挥。然后有三篇小文,但题目都很重大,涉及对公民政治、民族关系、及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史的看法。
最后两篇或许已经超出了“观念”范畴,而是延伸到更为宽广的精神文化领域。“与鹰为邻”是在2022年春天全球新冠疫期中写的一组生活随感;这篇“前言”开头提出的“茨威格之惑”正是那组随感的结尾。摆脱“亚流亡”状态,在全球范围建设华人自由精神家园,则是我为中国转型提出的一个新思路。
说明与致谢
把上述文字集合到一起呈送读者,还有一些技术事宜需要交代。首先,本书不同于常规的论文集,所收文章在体裁上是多样的:有学术论文,有时政评论,有媒体访谈,有会议发言,还有书序、悼文和随感。把这些体例不同的文字串在一起的主线,是它们所讨论的问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我从来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学者,在职业学术生涯中也从不在乎那些能够决定升职与声望的指标;我的关注在于现实问题,我的追求在于以思想穿透现实。不同体裁犹如不同的载体,都只是思想呈现其穿透现实之发现的多样形式。
其次,本书收有一些原文为英文的译文作品,也有一些原以中文写作但此前只以日文译文发表过的文章,还有一些依托我的英文原著而展开的中文讨论。在我看来,与体裁一样,语言只是载体,内核仍在问题与思想。但是,在不同语种之间进行概念的翻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难免有词不达意而容易引发误解的表述(如the state译为“国家”、human security译为“人类安全”public good译为“公共物品”等),这是特别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
第三,本文内容不是我在相关时段的全部文字,而只是其中部分中文(或译为中文的)作品。过去20年间,我的主要精力在于英文学术著述,研究重心一度也离开了中国事务。1当然,对故国命运的关切永远不可能远去,只是人生有限,其中某个时段上的时间分配有其偏重。这样,本书就成为2009年我出版《改革的终结与中国的未来》之后的第一本中文书。215年来成一书,篇幅已经很大,于是舍弃了一些中文文字,原文为英文的则只收入了那些因缘际会而已有中文译文的作品。
第四,所有篇章在收入本书时都在不改动原来内容和意思的前提下做了文字订正和技术编辑。其中,从英文翻译而来的篇章,均由我对照原文做了通篇校译;对媒体访谈和口头发言记录稿,文字编辑的幅度一般大一些,也大多增拟了标题和文中小标题;另外也有一些篇章修改了标题或修改与增加了文中小标题。所有这些改动,在相关篇章中不另一一标出。要指出的是,本书内容仍然可能有文字上的差错。有些从中文译为英文、又从英文译回中文的引语,一时找不到中文原文加以订正,只好付诸阙如。对这所引起的不周,特向读者致歉。
第五,书中一些篇章的内容有所重复,这也是应向读者致歉的。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是打算尽量删去重复之处的,但很快发现这很难做到,主要是因为那会使得有删节的篇章在内容上变得残缺而逻辑不连贯,只好一仍原样了。编辑本书的过程中,不同篇章在研究、写作、访谈、翻译、发表等环节的相关经历一一重浮眼前,其中最为动人的是朋友们在这些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要特别感激博登书屋荣伟兄——因他的建议而有编这本文集的尝试,也因他的鼎力支持而此书得以问世;多家媒体和自媒体的朋友——书中相关访谈,作者应该是他们,或他们与我应为共同作者,收入本书时理应得到他们惠允,但考虑到访谈中毕竟都是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出于文责自负的立场,我就把这些访谈看作我的作品了,他们毋需对文中观点负责。
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因为:第一,书中篇章繁多,某位朋友的帮助常常只涉及某一篇章;第二,这样的帮助多是专业交流、技术操作和个人友谊等层面的,不涉及我的研究内容本身,更不涉及其中的观点;第三,很多朋友并不同意我的很多观点;我也因此特别感谢他们并不因为政治上的分歧和观点上的相悖而拒绝和我往来并交流。当然,他们对本书的观点没有任何责任。
一如既往,还要感谢内人廖晓英博士。她也是书中一章的共同作者,并在本书编辑过程中给予了不可或缺的巨大帮助,当然更是我一切研究和写作的坚强后盾。
2024年8月28日,于垂云书房
本文注释:
1部分出版品见于:Guoguang Wu,China’s Party Congress: Power, Legitimacy, and Institutional Manipul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Guoguang Wu,Paradoxes of China’s Prosperity: Political Dilemmas and GlobalImplication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2015; Guoguang Wu,Globalization Against Democracy: A Political Economy ofCapitalism After Its Global Triump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 Guoguang Wu and Helen Lansdowne eds.,China Turns to Multilateralism: Foreign Policy and Regional Security, London: Routledge,2008; Guoguang Wu and HelenLansdowne eds.,Zhao Ziyang and China’s Political Future, London: Routledge,2008; Guoguang Wu and Helen Lansdowneeds.,Socialist China, Capitalist China: Social Tension and Political Adaptation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London:Routledge,2009; Guoguang Wu ed.,China’s Challenges to Human Security: Foreign Relations and Global Implications,London: Routledge,2013; Guoguang Wu and Helen Lansdowne eds.,China’s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 New Perspectives,London: Routledge,2016; Guoguang Wu, Yuan Feng, and Helen Lansdowne eds.,Gender Dynamics, Feminist Activis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2019.
2吴国光,《改革的终结与中国的未来》,台北:橙品出版,2009.
2024年12月9日星期一下午1点到3:30地点: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
3655th Ave Room9205 New York, NY10016主办: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政治系
纽约博登书屋www.boudenhouse.com
联系人:荣伟646-595-5888 email:[email protected]
附:【吴国光文集】新书发布会及专题演讲
2024年12月9日星期一下午1点到3:30
地点: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
3655th Ave Room9205 New York, NY10016主办: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政治系
纽约博登书屋www.boudenhouse.com
联系人:荣伟646-595-5888 email:[email protected]
纽约城市大学政治系、纽约博登书屋将于12月9日在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举办【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转型八论】吴国光教授三卷本文集新书发布会,本书汇集了吴国光教授几十年来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历史事件、社会文化以及中国政治转型及其路径作了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阐述,可以说是继博登书屋出版了【黎安友论中国】后又一部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的必读教科书!
吴国光教授将出席新书发布会并作专题演讲,题目是:以建设性方案推动替代共产党制度的政治转型
吴国光,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曾任人⺠日报评论员,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成员,哈佛大学尼曼研究员,哥仑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鲁斯研究员,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王安博士后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中国研究与亚太关系讲座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制度及转型、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精英政治、全球化,出版英文著作10种,中文著作16种,作品并被译为法文、日文、韩文等出版。
新书发布会向公众开放。
新书购买链接:
上册:https://a.co/d/gXscu1p
中册:https://a.co/d/1kCthAD
下册:https://a.co/d/dE6p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