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期望对这些问题有一种简单的回答,也不能不做出种种努力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本书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努力:它聚焦中国,但把中国放到全球关联之中来加以聚焦;它着眼当下,但拓开历史纵深来理解当下;它的分析直指习*近*平和他的所谓“新时代”,但更试图深入剖析习*近*平及其“新时代”的制度基础、制度机理与制度逻辑,而不是仅仅着眼个人品质和偶然因素;它的关怀在于引发“茨维格之惑”的灾难性变局,更同时关怀反抗与希望,提供战略与前瞻,讨论转型与未来。
在以上意义上,本书是对习*近*平“逆转型”的来路的回望,更是对习*近*平“新时代”的特点的剖析,也是对习*近*平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前景的展望。为此,本书的内容组织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论1989天安门”,这是因为,在我看来,1989年天安门的事态发展,是理解中国走向繁荣并最终在繁荣中走向“逆转型”的历史起点。相对于1980年代毛后中国大变革来说,1989年天安门镇压事实上就是一次“逆转型”。只不过,这次“逆转型”在两年半之后于经济上做了补救,那是为了因应当时中国经济落后、中共政权因六四屠杀而进入合法性危机和全球共产主义垮台这样的困局。从这里开始,中国走上了邓小平道路,即在中共一党专制、强力维稳的政治框架下加速市场化、拥抱全球化来繁荣经济、增强国力的道路。不理解这一起点,就很难对此后几十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做出有逻辑、有深度的解读。
这一部分收文8篇,内容偏重于从精英政治的层面分析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实情与涵义。其中第一篇(“《李鹏六四日记》导言”)尤其探讨了中共制度下政治权力的现实与宪章制度的具文之间的复杂纠结,表述了我对中共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解与理论概括。另外,“论1989年天安门军事政变”,虽然是中规中矩的学术论文,但却曾经引发政治上的争议;“《赵紫阳与六四》序言”则是首次发表。这部分的最后一篇是天安门事变30周年时端传媒对我的访谈,涉及个人经历,正好带起第二部分。
要求推动以民主、自由与法治为方向的政治改革,是1989年天安门抗议的动因;六四镇压的根本含义,在于中共当局拒绝政治改革,维护一党专制,镇压民众要求,清洗体制内变革力量,结束毛后到那时为止已经渐次展开的经济与政治双重转型。本书第二部分“论赵紫阳与政治改革”,内容即在于回顾和反思1980年代后期的政治改革。由于两个显而易见的原因,这部分内容较多。一个原因是:本书作者是赵紫阳政治改革的参与者;再一个原因是,我的研究焦点在于中国的政治转型,而这场失败了的改革对中国的政治转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这部分收入10篇长文。其中,头三篇从我主编的英文论文集《赵紫阳与中国政治的未来》中我个人所写的章节翻译而来;这本论文集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但却没有机会以中文出版,这里算是一个小小的补偿。随后是三篇书序,包括尚未问世的“赵紫阳丛书”的总序;接下来的一篇,算是我关于赵紫阳所写过的唯一一篇回忆文章。最后是三篇访谈,内容比较广泛,从个人的相关经历到当年的政策制定过程,更延伸到关于八十年代政治改革对此后历史和当今中国的意义。
天安门抗议之前,中国经历了政治改革及其失败;天安门镇压之后,中共则自1992年起渐次形成了所谓“中国模式”。本书第三部分即论“中国模式”,收入16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开头五篇可以看作对“中国模式”的理论探讨,从历史比较、跨国比较、人类安全、全球化等多个广阔的视角来分析“中国模式”;接下来两篇是从英文文章翻译过来的,都是对于中国当时发展的年度述评,但涉及“中国模式”的深层机理;后面九篇则是短评,其中前四篇围绕“中国模式”的发展来分析习*近*平上台之初的中国政局,随后三篇重点在于讨论“中国模式”的国际威胁,最后两篇涉及“中国模式”的持续性及未来。
第四部分为“论中共党代会”。2015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研究中共党代会的英文专著《中共党代会:权力、合法性与制度操控》。这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是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著作。由于此书的影响,在此后两次中共党代会期间,我都有机会接受国际媒体的大量采访,其中包括一些中文媒体。这一部分即以拙作英文版出版时一家中文媒体对我的长篇专访“操控下的中共党代会”开始,因为这篇专访概述了拙著的一些主要观点,对于理解这一部分的其它文章可以起到引言的作用,对于另外部分关于习*近*平“新时代”和中国政治转型的分析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视角。随后的论文“文革中的选举”,研究的主题是中共第九次和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选举,也在某种意义上是拙著的延伸。
《中共党代会》一书随后相继被译为中文与日文出版,书名改为《权力的剧场》。这里收录了我专为中文版和日文版所分别撰写的序言。随后六篇文章,三篇关于中共十九大(2017),三篇关于二十大(2022)。体裁上,有比较严谨的学术论著,也有面向媒体和公众的访谈与讲座的记录整理稿,结合了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也结合了制度分析与时政评论——这两个结合,可以看作我的治学和思考的基本特点,也正是本书的一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