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中国跳水奥运冠军全红婵在墨西哥举行的世界杯赛获得亚军。(Hector Vivas/Getty Images)
阿波罗网王笃若报导/2007年出生、现年17岁的全红婵,是中共举国体制打造出的跳水金牌机器典型代表。自2021年东京奥运以14岁之龄摘下10米跳台金牌后,她一度成为“全民偶像”。她说自己从没去过游乐园,梦想是开家小卖部吃辣条,只想赚很多钱给因车祸致残的妈妈治病。全国观众为这个贫寒少女逆袭的故事动容,国家也以她为举国体制的宣传样板,媒体、地方政府和国家队全力围绕她打造“冠军神话”。
她成了中共“为党争光”的金牌代言人。她出行有专人随行,家门口有安保,地方政府安排专车接送。在全运会夺冠后,她的幸运物“小驴玩偶”掉落在西安,组委会三个小时内找回。
而全运会,正是为奥运输送冠军的前哨战,自1995年《奥运争光计划》起,中共便聚焦“小、巧、难、女、少”五类项目,专攻跳水、体操、射击、乒乓、羽毛球、举重等夺金“快道”。
数据显示,中共自1984年起约四分之三的奥运金牌集中于上述六项,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由女性夺得,东京奥运中近七成代表团成员为女性。而压水花技术要求运动员身轻体柔、控制精细,这正是未成年女孩的生理优势。中共体育体制便以此为基础,从小训练、压榨潜力,将孩子当作金牌工具。
但这一切,在她步入青春期、竞技状态起伏后迅速生变。2024年巴黎奥运后,全红婵状态下滑,先是在世界杯连败队友陈芋汐,随后在全国冠军赛前一天因伤退赛,错过新加坡世锦赛资格,继而回广东康复。外界注意到,她这次回乡没有了以往的专车、随行、安保等高规格接待。社交媒体照片中,她面容沉重,毫无笑容。7月4日,中国游泳协会发布的2025年世锦赛名单中,她已被15岁小将谢佩铃取代。
全红婵的“体态变化”也成为舆论焦点。一些网民指责她“不自律”,怀疑她是否还能参加洛杉矶奥运。这种从封神到质疑的落差,凸显出中共体育体制以“金牌为唯一价值”的冷酷逻辑。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表示,全红婵如今17岁,正值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阶段,身体发育带来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爆发力、柔韧性和压水花控制力。事实上,这也是为何举国体制倾向在选拔阶段就锁定年幼女孩——轻盈、柔软、神经反应快,是完成跳水高难动作的理想状态。然而这也意味着黄金竞技期极短,一旦成长、发育或伤病,便迅速被替换。相比之下,西方体育体系鼓励成年后进入高峰期,更重视身心发育、教育和长远发展,很少让未成年女孩承担国家金牌压力。这种模式差异,本质是对“人”的看法不同——举国体制视孩子为工具,西方则视为个体。
2008年奥运男子三米跳板金牌得主何冲曾警告,10米跳台存在极高风险,胸腔拍水可引发晕厥、失控,全红婵等人能频繁完成极限动作,是拿命在拼。她母亲曾拒绝亲戚借钱请求,说:“我女儿用命换来的钱,不敢借出去。”
王笃然表示,全红婵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体制使用又边缘化的天才少女。当她失去“唯一保障金牌”的光环后,国家的关注便急转直下。一切“待遇”皆与成绩挂钩,只有继续夺冠,才能保有她曾拥有的一切。她随着步入成人体态变化是自然现象。西方跳水多为成年业余选手,容忍失败,尊重发展。全红婵的故事早已揭开中共体育体制的冰山一角:中共式体育奇迹的背后,其实是系统性的伤害与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