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认为影响或者导致贫穷的主导因素是“机会不平等”或“不公平的经济机制”,而这二者是自己不可能掌控的因素,这就被称为“外控型”。外控型的典型行为不是通过提高能力、付出更多努力来改变贫穷的处境,而是倾向于抱怨、愤怒,表达不满。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时代相比于十年前、五年前,选择“躺平”的人越来越多。
(中国人)为什么富有?
与人们为什么贫穷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富有?调查的数据结果纵向比较也耐人寻味。
2004年,这个问题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分别是:能力和天赋、受过高等教育、人脉关系、辛勤工作。其中,2004、2009、2014前三轮调查,人们都倾向于认为”能力和天赋“是致富的最主导因素。2009、2014年的两轮调查,”辛勤工作“也被看作是致富的次主导因素。
2023年最近一轮的调查中,”人脉关系“上升为第一位,“富裕家庭中成长”上升到第二位。这反映了人们普遍认为致富不是靠自己,而是靠人脉和家境。权贵朋友或者家境富裕才是致富的主导影响因素。第二、三轮调查排在前两位的“能力和天赋”、“辛勤工作”分别掉落到第四、第五位。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致富影响因素是“受过高等教育”,四轮调查逐轮下降,2004年位居第二位,接下来的三轮分别三、六、七,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是致富的主要影响因素。换句话说,读大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对于提高社会经济地位,读大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从数据来看,2004~2009是相对淳朴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能力和努力是摆脱贫穷的有效途径;而富有的人除了能力还需要点天赋,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以及辛勤工作。或者换句话说,那个时代的人对“不平等”没那么敏感,他们更相信事在人为,不那么怨天尤人。
2023年相比于第三轮调查又间隔了9年,中间横亘了三年疫情。再次启动的调查显示出,人心在发生悄悄的变化。相信事在人为的比例越来越少,人们反而更相信能力和努力以外的因素在影响乃至决定着贫穷或还是富有。机会的不平等,社会经济体制的不公平成为具有感知显著性的贫穷主导因素。
人心已变,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面对贫穷,不同的归因会影响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内控型的归因,人们更可能付诸努力,积极地试图改变贫穷的处境;外控型的归因,人们除了抱怨,则很少付出努力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