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一败,耻辱千年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此战一败,耻辱千年

宋朝宿将潘美。图源:剧照

而曹彬,这次似乎变聪明了。他先向赵匡胤递交了上次灭蜀战争时,未来得及递交上去的反对材料。然后,借王全斌与刘廷让兵分两路,却只设一个都监(监军)的问题,向赵匡胤表达了出征将领权责不清的大问题。

被曹彬“一言惊醒”的宋太祖当即授予曹彬攻打南唐的最高指挥权,并向曹彬询问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军事心愿。

曹彬随即表示,他准备带一个名叫田钦祚的文官上战场,希望皇帝同意。

这时,站在一旁没拿到主帅头衔的潘美却傻了。因为田钦祚在宋初官场上是出了名的“小人”,史载其为人“性阴狡,尤不喜儒士,好狎侮同列,人多恶之”。要这么一尊大佛跟着行军,不是找死吗?

曹彬后来跟潘美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调用田钦祚,可以将他绑定在军中,如果此战曹彬等人作战不利,那么作为军事上的参与者,田钦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战胜了,田钦祚当然可以跟着捞点功劳。但这对于出征在外的武将而言,不仅可以减少田钦祚打小报告的频率,也可以利用他在武将与皇帝之间构建信任感。

对于曹彬的部署,潘美心服口服。

开宝七年(974年),征伐南唐的大军如期开拔。

南唐后主李煜也开始做两手准备。尽管此时的南唐在经历了金陵大火后,李氏父子多年经营的富庶局面一扫而空,但为了保住偏安一隅的江山,李煜还是愿意做最后的尝试。

在宋军铁蹄到达之前,他已三番四次遣使以臣子的身份向宋太祖赵匡胤递交国书、金银财帛,希望对方能暂缓攻势,给南唐君臣一条活路。

赵匡胤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由,拒绝了。

于是,李煜只能运用外交手段,试图拉拢占据江浙一带的吴越政权,想着抱团取暖,守护东南江山。

吴越国君钱弘俶却不大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在李煜的苦苦哀求与赵匡胤许以荣华富贵之间,吴越国选择了后者。

在得到吴越国的保证后,曹彬带领宋军很快突破了南唐在长江南岸设立的采石矶(今属安徽)防线,进抵南唐首都金陵城。

作为前线主帅,按道理应该在皇帝有了绝对性的攻击意见后,赶紧下令全军出击,攻入江宁府,俘虏李后主,打扫战场。但一向进退有度的曹彬却在这个紧要关头,病了。

病情来得迅猛,身为副帅的潘美只能率领诸将赶到曹彬军帐内,探视并聆听主帅下一步的作战训示。

谁知,曹彬对下一阶段的军事部署并无安排,只对大家说了句,吃药不管用,要想我的病好,还得诸位将领多发善心。众将士最好能做到“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这样我的病立马就好。

出发前,曹彬谨记赵匡胤交待的“少屠戮”三个字,故除了约束本部将领外,也命人不断往金陵城中射入劝降信,希望以攻心之战,逼迫李后主开门投降。

在这些信件中,曹彬不止一次提到,大宋攻打南唐的局势已定,南唐君臣完全不需要赔上金陵城百姓的性命,负隅顽抗。如果现在开城投降,咱们还有挽回的余地。

经过曹彬数轮攻心战后,金陵城内人心涣散。由李煜任命负责军务机要之事的重臣如皇甫继勋、陈乔、张泊等全都改变初心。到了这般田地,李煜只好长叹一声:“江南江北旧家邻,三十年来梦一场。”随后,开门投降。

▲南唐后主李煜。图源:剧照

也不知是同情李煜的遭遇,还是出于宣传宋军的仁德,曹彬在接受李煜的投降后,准许他返回自己的皇城,收拾细软,并叮嘱他尽量多拿些钱财,以备北上不时之需。

对于曹彬公然放走敌方政权最大牌的俘虏,宋军诸将很不解。随曹彬出征的偏将梁迥就表示:“将军如此,难道就不担心李煜回宫后,一时想不开,上吊自杀。这样,我们原先打南唐,大功一件。李煜一死,奖赏还得减半,这多不值当。”

但曹彬说,你想啊,一个口口声声要守护祖宗基业且拼死反抗我们的人,最终居然宁愿受辱投降,说明他本身就不想死。这样的人,名声都尽毁了,还有必要自杀明志么?

果然,在收拾完一切之后,南唐后主李煜跟随曹彬的战船,永远离开了他生活统治过的“国土”。

没有人能否认曹彬是一个大智若愚、料事如神的人。但至死,他只是大宋历史上一个“普通人”。

这或许与他人生中唯一的一场败仗有关。

攻灭南唐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离奇驾崩。继承皇位的是赵匡胤的三弟、晋王赵光义,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图源:剧照

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与南唐毗邻的吴越国以及偏居北方的北汉政权最终也没能摆脱亡国的下场,紧随南唐之后,献土归降。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计划。

然而,在偌大的大宋王朝北边,还有一个由游牧文化组成的大契丹国,也称辽朝。此前,辽朝皇帝特别喜欢在中原认各政权的首领当儿子。契丹国的“儿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将具有战略意义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数百年赖以自保的北方屏障。

为了新兴的大宋能够有更好的战略活动空间,在中原大地上所向披靡的宋军,也就成了宋太宗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对主力。

雍熙三年(986年),趁着辽景宗驾崩,辽朝国家动荡之际,宋太宗下令,以曹彬、潘美、杨业等五员大将兵分三路,协同进攻燕云十六州。

考虑到曹彬在大宋统一战争中曾作出过连灭两国的卓越贡献,再加上曹彬比其他将领更有爱心,宋太宗决定,攻打契丹夺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将以曹彬为主力,率东路军击幽州(今北京一带)。

不过,长期在南方作战的曹彬,其实并非北伐契丹的最佳人选。

此前灭后蜀和南唐,曹彬都是跟随宋太祖赵匡胤部署的水军协同作战。如今一到塞外草原,曹彬所率领的东路军瞬间抓了瞎。

而当时主政的辽朝萧太后在得知宋军由名将曹彬统帅时,也拟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于是,在曹彬东路军的快速打击下,辽朝对燕云十六州的控扼逐渐减弱,宋军在战场上的捷报如雪花般飞回大宋皇宫内。然而,战事推进过快,一个重要问题便暴露了出来:战线太长,粮草快跟不上了。

萧太后对此心知肚明。在曹彬势头正猛之际,萧太后派出擅长长途奔袭的契丹骑兵打劫了东路军的运粮队。从此,东路军陷入无粮局面。

眼瞅着手下兵丁就要饿死,为防止军中哗变,曹彬只得退兵寻粮。

这样一退,也就导致了中、西两路大军协同作战的机制遭受影响。

而远在汴京的宋太宗赵光义听闻前线最新战报后,知道曹彬退兵就食,马上大为焦急,作出批示书:“岂有敌人在前,而却军以援刍粟乎?何失策之甚也。”

最终,曹彬的东路军为了粮草且战且退。犹豫之间,宋朝北伐的东、中、西三路大军全线溃败。雍熙北伐也成了继高粱河之战后,宋朝的又一笑柄。

战后,宋太宗赵光义强忍愤恨,对参与雍熙北伐的有关将领等一一做了处罚。但此战中罪行尤重的曹彬回朝后,仅遭贬官降级,并未受到其他打击。

不过,对于一战毁了一世英名的曹彬而言,惨败于契丹,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愤懑与悲痛。那一仗中,那些曾经跟随他驰骋中原、威震宇内的宋军精锐,全部消耗殆尽。就连一向令契丹人胆寒的杨业也战殁军中。即便宋太宗并不过分怪罪于他,曹彬的老脸也难舒展。

▲一代名将杨业。图源:剧照

直到临终前,曹彬仍在为大宋军力的延续绞尽脑汁。或许这也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一生戎马四十余载的曹彬去世。临终前,曹彬向宋真宗举荐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曹玮、曹璨,称二人“材堪为将”。

宋真宗询问曹家二子谁更优秀。

曹彬表示,曹玮远胜于曹璨。

知子莫若父。曹彬去世后,曹玮逐渐挑起了大宋“将二代”的重任。

在另一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强势崛起、威胁北宋的过程中,凭借家传驭军严明的优良作风,曹玮在当地和睦外族,成功抵御了西夏三代首领东进扩张的野心,为宋仁宗盛世作出了应有的铺垫。

不知,曹玮的努力是否会让九泉之下的曹彬,获得稍许的宽慰?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225/218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