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危机即将降临中国!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一场危机即将降临中国!—程晓农: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场危机即将降临中国
作者:
三、中国的银行皆官办

中国的银行业有两个特点,一是超大型银行占大头,二是中国的银行皆官办。这种政府垄断金融业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征,注定会葬送银行业。

中共建立政权之后,把所有的私营银行都充公合并成官营银行了。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为止,中国只有四家国有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八十年代后期,中国出现了一些半官方背景的股份制银行,这些银行的诞生,并非民间行为,其组建和资金来源仍然有官方背景。

再后来,各级地方政府设立了许多地方银行。这些地方银行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商业银行,另一类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数量很大,有几千家,但都属于局限于乡村范围的小区域银行。

现在,真正在中国的银行业里占据重要地位的是6家大型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和125家城市商业银行。这125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去年是16%;而国有的六大银行占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六到七成。支撑中国经济的,主要就是这几家超大型银行。

这些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都是上市公司。但是,它们并非独立运营的商业银行。虽然它们通过上市,吸收了民间投资,有了非政府股东,但政府持股或国有金融机构持股的比例依然很高。

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东结构是,中央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合计持股占七成。中央汇金公司是中国政府操作外汇储备的投资公司,它是中国工商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中国工商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是中国财政部;第三大股东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它对各家公有银行都有资本投入。

由此可见,中国并没有真正的独立经营的商业银行,几乎所有银行,不管大小,都是官方设立的,官股占重要部分;每家银行的高管都由官方任命,为官方服务,政府要用钱,银行必须给,而如果政府不还钱,银行却没资格动问。每家银行归谁管,要看银行的大小。超大型银行都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城市商业银行则由本地市政府控制。政府控制银行,会最后要了银行业的命。

四、“工商行”=政府的ATM

官办银行如何为各级政府服务,下面以资产规模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商行”)与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之中国铁路集团(以下简称“国铁”)为例,加以说明。

“工商行”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则用这家银行来支撑大批的全国垄断型超大企业,比如中国铁路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还有各大军工集团等等。“工商行”一直奉命给这些垄断性集团巨额贷款,动辄数千亿,或者是奉命购买这些集团发行的债券,累以兆计。

中国是全球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的国家,虽然中国政府修建高铁网的目的不单纯是经济必要性,此外还有军事等考量,但对“国铁”的融资银行“工商行”来讲,“国铁”的无利运营和巨额债务,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国铁”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显示,营业总收入近6千亿元,净利润却只有千分之三,几乎近于零。去年底中国的高铁营业里程是4.5万公里,但盈利的里程只有2,300公里,占全部里程的6%。如此业绩的“国铁”集团,是如何不断得到融资来扩张高铁网络的?中共养活赔钱的“国铁”之办法,就是让国有银行充当政府的ATM,所以,“国铁”可以不断从银行拿钱来“无利”运营,而全无还债之虞。

每次“国铁”有一笔债务到期,国家发改委就发一个公文,规定由“工商行”等银行认购“国铁”的又一笔新债券,其中部分资金用来替换旧债,另一部分资金用于“国铁”的日常运营和建设。就这样,“工商行”奉命用买新债、顶旧债的方式,一直帮助“国铁”不断扩张,同时维持着“国铁”的无利运营。

“国铁”2022年的债券余额是1.8万亿,长期借款是2.75万亿。这4.6万亿的银行债务,“国铁”既没能力还,也不想还。而“工商行”2023年的贷款余额26万亿当中,“国铁”一家的长期借款余额,就占“工商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0.6%;“国铁”的债券余额更是占“工商行”承购债券余额的36.1%。

“国铁”欠“工商行”的贷款和债券合计已达到4.6万亿,而“国铁”基本是零利润,完全不可能偿还银行贷款或债券,所以,“国铁”只能持续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这4.6万亿的银行债务,就相当于“国铁”对“工商行”的“千年不赖,万年不还”之巨额坏账,也意味着同等数额的居民存款,其实已经化为乌有。

从金融的角度看,“工商行”因为承担着“国铁”债务的不断攀升,银根就不断受到挤压。“工商行”同时还负担着象“国铁”一样的上百家国有垄断性大企业集团的同类巨额债务,再加上一万多亿失败的芯片开放项目投资,这样的银行能不出问题吗?中国的银行业出问题,是早晚的事,不出问题才奇怪呢。

五、“一手好牌打稀烂”,还是“一手烂牌装好牌”?

中国人最近经常有人讲,习*近*平是“一手好牌打稀烂”,所以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危险局面。其实,中共并非“一手好牌打稀烂”,而是“一手烂牌装好牌”。所谓的“一手烂牌装好牌”就是,中共的官办银行制度和政府不断巨额挪用银行资金的做法,明明是“摆烂”之举动,中共却假装是“一手好牌”。

当大型银行长期“输血”大型垄断型工业企业,城市商业银行则持续“输血”当地政府,这样的制度型政府行为已成积年恶习时,这些垄断型的企业集团或地方政府,都是债多不愁之“老赖”,它们永远都用新债顶旧债。政府担保的一笔债券到期了,它就下一纸公文,再发一笔新债,原来欠一千亿,现在公文写两千亿,让政府自己控制的银行认购。债滚债,理还乱,银行存户的钱就这样源源不断流到政府手里,用掉不还了。

越是大银行,由政府造成的资产坏账就越大越多。现在这些坏账都挂在账面上,银行根本没能力用资产减值准备金去对冲,因为,坏账多达上百万亿。我在自由亚洲电台刚发表的《中国股市的最后一波起飞?》一文中指出,中国各级政府的债务余额大体相当于中国GDP的数额。其中,单是地方政府设立的本地城建融资平台公司未偿还的银行债务就达到65万亿,地方政府对银行欠下的政府债券还有几十万亿,地方政府的债务总共相当于中国GDP的85%。

既然这些坏账已经达到上百万亿的规模了,而银行的资产减值准备金仅及坏账的百分之一而已,所以,银行实际上已经再也不可能消化如此巨额的坏账了,它们只能一面耗尽储户存款,一面维持着政府债务不致于立即崩盘。有关中国的庞大国家债务数额,很多国外研究者只是拿这个数额与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作对比,但这样的对比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中国独有的事实,即中国政府的巨额债务已经转移给了全国的银行系统,造成了潜在的金融危机。

中国的大中小银行之坏账高筑,意味着各家银行可以使用的对民间中小企业的贷款资源在不断枯竭,因此,中共通过银行来拉动经济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而经济越差,银行的坏账就加速堆叠,银行撑不下去时,那一定是储户倒霉。所谓的储户倒霉,就是居民保命用的最后之金融资产化为乌有,只剩下存折上的一个虚拟数字。

中共模式的“政府办银行、银行充当政府的ATM”,必然会造成一种双重效果。银行可以让政府的房地产开发或盲目的高铁扩建如虎添翼;但同时也会促成房地产和高铁的过度开发,进而把银行拖进深渊。从中就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改革的真正失败之处了。

改革之前,中国的银行也是官办的,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一靠财政拨款,二靠财政性存款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存款。这种金融架构当时在中国被称为“大财政、小银行”模式。如今,中国的金融架构已经形式上改成了“小财政、大银行”模式。然而,财力有限的各级政府,却能把银行里的居民存款,当作自己可以任意挥霍的资金来用。这种“官吃银行”或“官府吞噬银行存款”的社会主义制度运营模式,正在迅速掏空银行里的居民存款,进而掏空支撑政权的最后支柱---银行系统。

正所谓,如今莫谈改革好,且看银行几多日。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4/1026/212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