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案称,签署声明的国家将要求网络运营商建立供应链安全和数据安全措施,并在发生事故时共享信息。
纽约的宣言试图从盟国的公司采购海底电缆网络——与西方过去几年将中国公司排除在5G基础设施之外的努力如出一辙。
人们对中国设备的担忧主要集中在担心蓬勃发展的中国供应商会垄断市场。
虽然海底电缆项目的竞争对手很多,但激烈的竞争往往发生在美国供应商SubCom、欧洲的阿尔卡特海底网络公司(诺基亚旗下)和中国的HMN Tech之间,以及其他公司,如普睿司曼(意大利)和耐克森(法国)、日本NEC和中国的中天科技。HMN Tech是市场上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在2020年之前,它被称为华为海洋网络,后来被亨通集团收购并更名为华为海洋网络。
对供应链的控制意味着西方将依赖中国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技术,或者中国政府可能命令供应商中断电缆的运行。草案称,各国将借《纽约宣言》推广可靠、值得信赖的电缆组件和服务。
这次纽约宣言从海底电缆网络中排除中国和俄国,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西方与中俄的脱钩行动。
3)德国战舰穿越台海
德国巡防舰“巴登符腾堡号”(Baden-Württemberg)和补给舰“法兰克福号”(Frankfurt am Main)于9月13日穿越台湾海峡,这是22年来德国军舰的首次穿越,它宣示国际水域自由航行的权利,宣示对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支持。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实力最强的且与中国有极高额经贸往来的国家,此举极具转折性的象征意义。
三、引而不发,跃如也
远程导弹攻俄,剑在匣中
但是,也有一条消息令公众疑惑不安:美国推迟了允许乌克兰向俄罗斯境内发射西方提供的远程导弹的决定。
9月13日,美国总统拜登和到访的英国首相斯塔默在白宫举行会晤。会晤前,曾有消息人士表示,在西方国家越来越担心乌克兰战场局势之际,斯塔默将向拜登施压,要求他支持自己的计划——向乌克兰提供英国的“风暴之影”巡航导弹,并打击俄罗斯境内更为纵深的地区。
但会谈后,美英双方推迟作出关于允许乌克兰向俄罗斯境内发射西方提供的远程导弹的决定。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9月13日表示,在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打击能力并是否允许其在俄罗斯境内使用的问题上,美国目前的政策没有任何改变——不支持乌克兰获得这种能力。
与此同时,北约各国在有关是否放宽援乌远程武器使用问题上也分歧重重。
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布·鲍尔在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乌克兰可以远程打击俄罗斯本土纵深以获得战争优势,但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国家有权为武器的使用设置一定的限制,因为武器供应国对这些武器负有责任。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朗表示,美国关于远程武器的限制政策仍然有效。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也认为,一种武器系统并不能决定战争的成败,乌克兰已经能够利用自己生产的无人机对俄罗斯境内目标实施打击。
但捷克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卡雷尔·雷赫卡表示,捷克不会对乌克兰实施此类武器限制。
后发制人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14日警告说,如果乌克兰使用西方远程导弹攻击俄罗斯腹地,俄方不排除使用除核武器外的新武器摧毁乌克兰首都基辅。同时,俄方有使用核武器的正式理由。俄方目前尚表现出耐心,因为这一决定十分复杂且后果不可逆转。
俄罗斯总统普京12日警告说,北约国家现在不只是在讨论乌克兰可能使用西方远程武器的问题,实际上他们还在考虑是否直接介入俄乌冲突。如果西方允许乌克兰使用西方制造的远程导弹进行打击,那就意味着西方将直接与俄罗斯开战。
对白宫目前的宣布,很多人恐怕难免失望。是否美方在很认真地看待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和恫吓?答案是肯定的,白宫非常不愿意俄乌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然而,根据两年半来俄乌战争的历次转折时刻俄国预先的恫吓以及之后的反应对比,大概率那些警告恫吓为虚张声势,实际上是它画的红线一步步后退。
当然,如果从正面的更深的政治与军事战略层面考量,美方当前的策略,也可谓如中国老话所说,引而不发,跃如也。
子弹上膛,箭在弦上,达摩克利斯之剑置于对方头上,但暂不击发。此战略称后发制人。不率先出手,洞悉对方招数,等待对方攻击,获取道义优势;然后再挟道义之优势,后发制人。能运用此策略者,须为技高一筹者,甚至技高多筹者方能奏效。实力平分秋色者,往往采闪电战术,先发制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方有胜算。
因此,从正向思维考量。美国方面是恃其技高一筹,力强一筹,故而引而不发,后发制人。俄国倘若先行使用伊朗供给的远程导弹攻打乌克兰,那么对不起,乌军也就可以使用美西方的远程导弹攻击俄国境内目标了。来而不往非礼也。
当然,也是留有余地,美方应有平衡印太战略与大西洋战略的基本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