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李1986年发表《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反驳杨1982论文之后长达16年的时间,以及2003年,李反驳《杨振宁传》后长达7年的时间,杨振宁都没有做出公开回应,这和他本人争强好胜的性格不合,况且两次都是他先挑起的争端。一个解释就是他的确拿不出来证据反驳,因为李的反击非常有力,证据确戳,证明人也都在世。
5、李政道先生在反驳《杨振宁传》答记者问里叙述的言辞是激烈的,他说:“杨振宁是想通过此书重写历史,通过对我进行诬蔑和贬低来索取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在一本传记中对别人进行如此集中的歪曲和诬蔑是非常罕见的。我读了之后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
文章读完,能强烈地感受到李的激愤和要捍卫自己清白的决心。我认为,当一个人被污蔑,被无端诋毁时,他的语气应该是这样迫切的,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
对比阅读杨先生在反驳《李政道传》时,语气非常冷静,甚至是过于冷静。可见这本书并没有激怒他,你可以解释成杨的性格,也可以解释成书里的叙述并没有歪曲。
下面我来一一分析杨的反驳文:
杨反驳文第一条是关于杨的博士论文的争论,《李政道传》里提到吴大猷先生要李政道计算一个和β衰变有关的谜团的问题,杨振宁询问李政道在做什么计算,李政道对他说了。后来,杨振宁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计算,成了他的毕业论文。杨对此的回应是“此前我已经在研究此问题,而并不是和李谈了以后才开始研究此问题。“
这个争论,杨的回复无法证伪,因为没人能证明他是不是之前就在研究。
杨反驳文第二条和费米有关,杨说“他是费米的得意学生,而李不是。”他提供的几条证据和李没什么关系,尤其前面几条,真实性我们无法证明,就算是真的,也只能证明他是费米的得意学生,但不能证明李不是。
杨驳文第三条是关1952年论文署名顺序的。但他提供的是间接证据。比如,杨说他和Mills的合作论文,杨的署名在前(按字母应该是Mills在前),但Mills依然感激杨的慷慨帮助,还有另外一位吴大峻也同样感激杨,因为他是在提携他们,杨的意思是他也是为了提携李,顺带署上李的名字。但这样的证据并没有什么说服力。A和B是这样的情形,不能说明C也是。
此外,1953年李就被聘为哥伦比亚的助理教授,1956年的时候,李政道已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正教授,而杨一直是在普林斯顿做研究员,直到1966年才任职于纽约州立石溪分校,虽然杨年长,但论当时的发展和资质,杨其实是低于李的。另外李是196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而杨是1965年当选,这个也可以作为一个他们当年资质比较的一个参考,所以,李是否需要杨的提携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所以在第一个核心事件,1952年论文署名顺序这个事情上,李的版本更为可信。
杨驳文第四条和1955年李杨合作的论文有关,李认为篇论文是否定杨振宁和Mills的论文,但杨认为不但没有否定,反而是该文的申延,这个地方我没有更多信息不做更多点评。不过这个其实是和我们前面列举的9个核心事件无关。
杨驳文第五条是和核心讨论相关,即谁先提出突破思想,即赝标量出现的时间是李版本的4月初还是杨版本的5月中旬,杨说了许多似是而非的不重要信息,但其实吴健雄的回忆文章就能证明赝标量出现的时间是李版本的早春,让我们再来细读吴健雄这段话:“1956年早春的一天,李政道教授来到普平物理实验室第十三层楼我的办公室。......他继续说......,我们必须去测量赝标量。“注意两个关键词,早春和赝标量。
这个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一条,旁人的佐证就能证明是李政道首先提出突破性思想的。杨的这条驳文完全可以证伪。
杨驳文第六条讨论诺奖论文是谁写的,杨在1982年的论文选中说是1956年底,他因为生病无法亲笔撰写,遂通过口述让夫人杜致礼代笔完成,之后给到李,李也没有做太多修改,所以论文主要是杨写的。李认为该论文为物理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报告,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代为书写的说法太过荒谬,论文是他主笔,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写的。
到底那个版本是真实的?杨说他手头没有文献以百分之百的可信度来回答此问题,但是有一个旁证,也就是间接证据。他的证据是李在1986年的论文集中没有对论文主笔提出异议。但是李在2003年答记者问和《李政道传》都反驳了这个说法,1986年没有反驳不能说明什么,可能是疏漏。
杨的这个间接证据没有说服力。
杨驳文第七条列举了一个竞争对手写信写给杨,而不是李,排序也是杨-李,由此认定他比李更重要,首先,一位科学家通信写给他就能得出杨贡献更大的结论吗?这顶多只能算作间接证据。就算是这一个竞争对手认定他更重要,还有其他那么多科学家呢。这是以偏代全的证明办法,没有说服力。
杨驳文第八条和谁先把分歧公之于世的争论有关,我在下个章节2.2里有具体分析。
杨驳文第九条提到(李)这时他才得知,xxx带头写信给中国政府,对CUSPEA计划表示抗议。杨申明他没有用任何方式反对过CUSPEA,这个应该是可信的。但是李政道在文中写的也是“xxx”,并没有点名,也没有说就是杨振宁。
杨驳文第十条杨发感慨,没有什么信息量。
杨的反驳一共十条,内容干涩,并没有多少干货,不少说法都有些似是而非和误导,有些诡辩的意思,有几条是间接证据,有几条就是凑数的,侧面说明他根本没什么好驳斥。对于李提到的关于谁先提出突破思想的最重要的两个佐证,文献证明和旁人佐证,杨都没有办法拿出确凿的证据反驳。
相比而言,李的反驳一共18条,证据确凿,逻辑严密,叙述详尽,细节很多,全文令人信服。最后一条提到杨振宁父亲杨武之先生在病榻前对李政道说:“很清楚振宁和你(指我)62年破裂的经过,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令人动容。
当然,不同的人阅读可能感受不同。
综上五点,我认为李所述”宇称不守恒思想突破是他1956年4月上旬独立地做出的,明确地与杨振宁无关“是站得住脚的。
2.2关于谁先把分歧公之于世的争论
杨认为把他们的不合首先公之于众的是李,他引用了李1970年在西西里岛的一个演讲《弱相互作用的历史》的一段话:
“那时,宇称算符P的真实含义还不清楚,至少对我(李)来说是这样。当然,我了解它的数学特征:P应由一个希尔伯特空间中的幺正算符来表示,而在P的作用下,例如对于自旋为1/2的费米场,我们可以得到等等。我假设,β衰变可用一个更加普遍的拉氏量来描述,它包括10项耦合常数,即通常的5项Ci(i=S,P,V,A,T)以及另外5项宇称破缺常数C'i。随后我从吴健雄那里借到一本由齐格班(K.Siegbahn)编的有关β衰变的权威著作,和杨振宁一起系统地计算了所有可能的宇称破缺的效应。”
杨认为“这段文字的含意很明显:观念上的探索、进展都是由李主导,李带着杨做研究,杨的贡献只是做了些计算而已。因此我知道我不能再沉默,于是在《1983杨》这本论文集中写下了一些我们多年来合作的细节“。
李政道说“1971年《弱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文仅是我在意大利恩瑞奇暑期学校一小时的演讲,内容是1930-70年弱作用发展四十年历史的大纲,根本没有讨论宇称不守恒思想突破的情形,当然,也完全没有强调是我独立地做出的突破。同样地,富兰克林1979年的文章中,和伯恩斯坦的文章一样,也没有涉及在杨和我之中是谁首先独立地做出了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这个问题,也没有偏袒哪一个人。杨振宁之所以要这样做,无非是要寻找一些借口,为他在1982年的《杨振宁论文选集》里重写历史所用。”
因此,李政道认为是杨振宁首先把他们的不合公众于世。他说:“杨振宁1982年,公开地以文献的方式重写历史,抢夺我在宇称不守恒突破上,以及其它方面的贡献。这使我不得不写下我1986年的回忆,以维护真理。”
我认为杨提供的李说的那段话并没有公开说他们有什么矛盾,非常平淡,没有攻击性,李的确没有强调是他独立做出的突破,虽然这的确是事实(这从我前面的五点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一般人看了毫无感觉,但这却让敏感的杨觉得不可忍受,纵观历史,杨一直非常介意谁是主要贡献人,也一直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主要贡献人,所以的确李这篇演讲只是杨的一个借口,首先把不合公开的是杨。
2.3关于两人和费米之间的关系的争论。
在《杨振宁传》中,杨振宁说:“费米做了他的学位论文导师,但他总是转而向我寻求指导。因此,在芝加哥的岁月里,事实上我倒成了他的物理老师。”
李政道在答记者文里说:“这完全是他牵强附会的自夸自赞。任何学物理的研究生,有了费米教授这样杰出的大物理学家为导师,怎么会去找另一位费米教授不接受的、不太顺利的研究生做老师呢?前面已经讲过,杨振宁既不是费米教授的研究生,又从来没有在这些与粒子物理有交叉关系的任何一个物理领域中工作过。杨振宁怎么能够毫无根据,将费米教授几年教导我的事实,一手抹煞,而强将费米教授培养我的成果变成为他的功劳呢?一个人靠着年纪比别人大几岁,就一定要把自己硬说成是别人的老师,既有失谦虚,又十分可笑。不顾事实的好为人师,不是一种正常的心态,不是一位有知识、有修养的学者应有的品格。”
李曾提到“费米开了一门夜间课程,只有被邀请到的学生才能参加。非常幸运,我被邀请到了,这是很特殊的。这门课在1948年到1949年共进行了约两年。每个星期他都会布置一些问题。”李的许多记录证明李是费米的得意门生,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的导师是泰勒,不是费米。他一开始想找费米做导师,但费米没有同意,李在答记者文中有他和杨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详细记录,感兴趣的可以搜看。
另外还有一些别的争论,比如《杨振宁传》里说1948年以来李杨长期合作的许多文章,90%是他起的头,他做的主要突破,他执笔写的文章,包括获诺奖的文章在内。李认为“杨振宁的说法完全不准确,完全不符合事实。这都是杨振宁单方面的自夸自赞,想用这种极端夸大的说法,恶意贬低我的人格和贡献。从上面讲过的1956年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和1948年我和罗森布鲁斯和他合作的文章《介子相互作用》这两个例子来看,他的谎言已经不攻自破了。”
李在答记者问里对此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再展开。
3、真的是无解之谜吗?为什么要细究这段历史?
我写这篇文章特意咨询了几位学物理的高才生,都是国内顶尖物理系本科毕业,美国读的博士,其中两位还见过李政道老师本人,他们普遍的反应是他们合作的东西,两人各执一词,很难说请真实情况是什么,认为是一个无解之谜。如果学物理的人都搞不清楚,普通群众就更加糊涂了。但真的很难吗?李杨决裂真的是个无解之谜吗?历史有真相吗?很多的时候,历史的确没有真相,幸运的是这段历史还没有过去很久,互联网也都有记忆,只要肯花时间,是可以弄清楚的。
还有人认为没必要争谁的贡献大,既然给了两个人,那两个人都是有贡献的,都是诺贝尔奖得主。是的,的确没必要争,多人共同得奖的情况很多,谁的贡献大点小点又何妨?但是是谁一直在争呢?
1952年争论文署名排序的是谁,1957年颁奖典礼争出场顺序的是谁,1962年《纽约客》争名字排序的又是谁?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停止和这种人的合作,远离这种人?
争的那个人是放不下的那个人,是计较的那个人。那个一直在争的人,其实已经输了,输在格局,输在气量。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的觉得两个人都在争谁的贡献大,但其实李政道一直是不争甚至是谦让的那个人,这从他1952年第一次合作同意第一篇论文把杨署名在前,和诺贝尔奖同意让杨走在前面可以看出。当第三次杨再一次对署名顺序提出异议,李政道先生决定不再和杨合作。这个决定也是合情合理,但李政道即使在这个时候分手,也是不发恶声。
之后的每一次,他都是被动做出回应,第一次态度轻柔,且是等了4年之久,第二次他是在几个月之后迅速回击,而且回击非常有力,两次回击后许多年杨都没有公开回应。
李政道回击的意图也是澄清事实的真相,而非争执谁的贡献大,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没必要争,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言:“虽然我们是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关于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由我独立做出的这一点,是有文献记载的,同行们也都是知道的,是客观的事实。可是我从来没有去强调这一点。也从来没有因此去损伤杨振宁,去贬低他在与我合作完成宇称不守恒论文上的贡献。但问题的关键是,杨振宁从1982年至今,总是想抹煞是我首先独立地做出了宇称不守恒这一突破的事实。他关于这一问题的叙述,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
我认为有必要细究这段历史、这桩公案,尽可能还原事情本来的面目,我认为让这样一位德才兼备伟大的科学家蒙诟是不公平的。李先生是被动带进这场所谓的争斗。他人品高洁,并不愿意争名夺利,但是在一些基本的事实被篡改,甚至是黑白颠倒的时候,当他的学术才能被贬低,贡献被抹煞的时候,能忍受的人又能有几个?这个事情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是造成这个巨大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李政道先生在答记者问的文章最后说:“事实上,对杨振宁如此这般的行为,我也完全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但答案其实很简单,两个字,人性。
更多文章:
李政道反驳《杨振宁传》
杨振宁反驳《李政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