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提议对进口电影课高关税,引发争议,但也凸显美国文化产业外流与就业流失问题,关税与补贴可互补,需理性讨论策略。
美国总统川普日前提出对“在海外制作、进口到美国”的电影课征高额关税,舆论哗然。从洛杉矶到法国戛纳,从主流媒体到好莱坞,不乏批评这是“文化自残”、“宣传荒谬”、“软实力自毁”。
然而,当我们冷静审视其政策逻辑、法律依据与政治意图,不难发现许多评论过度情绪化,乃至忽略全球文化产业竞争的结构现实,以及长期对美国文化产业的冲击。
从文化战场到产业回流
批评者将川普征税政策形容为“文化封锁”、“自毁长城”、“全球影视寒蝉效应”,这些字眼只是耸动,难以触及政策本质。
事实上,川普的提案并非天马行空,而是与他在钢铁、汽车、芯片等产业所采取的经济民族主义路线一致——透过关税与补贴,促使供应链回流,恢复美国产业主体性与提高就业机会。
美国电影制作流向海外早已非鲜事。根据IATSE(国际舞台员工联盟)估计,过去十年美国影视产业流失数万个就业机会,洛杉矶的制作量下滑四成。为何?因为英国、加拿大、澳洲等国家提供丰厚的税收优惠与现金补贴,让制片公司在财务报表上得以优化制作成本——在此等“全球补贴竞赛”中,美国的自由市场原则反而让本土产业步步失血。
有论者常以“电影是智慧财产、无法课税”为由,断言川普方案不可行,实则过于简化。实体拷贝、数位发行、上映权以及内容传输,本质上仍是跨境商品,完全可以透过贸易调控。美国历来对中国电影有进口配额制度,中共也对好莱坞影片实施分帐限制,这些都是“文化与关税并行”的常态,并非川普独创。
更重要的是,该政策不应仅从法条可行性检视,更应看到其战略价值。川普向来擅长以激烈政策作为谈判筹码,目的并非全面实施,而是“先出手、再协商”,争取对手让步。这次征税提案,也可能是一种向外国政府施压的起手式,促其检讨补贴政策、释出制片回美的诱因。
该如何看待“电影关税”?
反对者强调美国影视业有15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是全球“软实力”核心,因此川普的关税政策是自毁根基。这点看似合理,实则忽略顺差结构极度集中于少数大型公司与串流巨头。独立制片、中小型企业、地方专业工作者并未均沾其利,反因制作外移而陷入停工困境、冲击就业市场。
此外,应注意“软实力”从来不是中立词汇,既可以输出民主自由,也可能被敌对国家反向操作,输入其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最明显的是,近年中共透过抖音TikTok、电影合资案与话语权斗争,大举发动全球认知战,美国文化界早已警觉“文化即国安”的重要性,若有意无意地将影视政策完全脱离战略考量,是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失察。
另一种常见的批评是“观众选择权受损”,认为高关税将减少国际片源、损及文化多元性。这种担忧忽视了政策设计的弹性,美国绝对不会全面封锁外国电影,而是在保留观众多元选择的同时,增加美国本土原创的市占率。长远而言反而可能刺激更多元的文化创作与投资,而非“寒蝉效应”。
加州州长纽森推动的地方税收补贴方案,便是与川普政策弹性互补的案例,一为萝卜,一为棍子。IATSE亦表态支持这种组合,认为唯有同时祭出奖励与惩罚,方可有效反制外国补贴的不公平优势,为美国影视产业创造可持续的回流诱因。
然而,批评者往往单方面推崇纽森的税收补贴,另方面批评川普的关税,忽略两者政策的互补性。这种“左可补贴、右不能关税”的双重标准,只是意识形态偏见,而非政策评估。
川普提出电影关税政策,虽在方式上引发争议,尤其如007系列“豁免”,更让人质疑是否存在私人利益,然而这不能抹煞整体政策脉络。须知在高度地缘政治化与资讯竞争白热化的此刻,影视不只是娱乐,而已经是政治叙事、价值认知的主战场。
美国若无法正视本国影视产业外流、就业流失与文化叙事失控之风险,将逐渐失去其软实力优势与产业竞争力。川普提出的高额电影关税,或许粗糙、激进、急促,但其讨论应不限于“不该有”,而在“如何做”。
文化政策应是开放有守、奖惩分明、有诱因也有底线。这是美国应该努力的方向,而非退回“市场万能”的旧思维。川普的电影关税,不该仅是骂战材料,而是美国文化产业大破大立的起点。这个重要过程也值得台湾文化产业识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