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罗斯来说,动员令曾是比核武器更恐怖的大杀器。
但……时代变了。
——题记
1
当地时间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演说,宣布在俄罗斯联邦正式发布部分动员令。
据悉,这是俄罗斯在二战后首次进行军事动员——上一次动员还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代,再往前数,则是沙俄的一战时期。
动员令不是闹着玩的,对现代国家而言,它是指使国家武装力量从平时状态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并对用于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统一指挥,使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一律服从战争状态的一种命令。一般又有分“总动员”和“部分动员”两种。
与平时政府发布的行政指令不同。动员令带有相当的强制性,发布后,一切被动员和征招的人员和物资,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听候调配。任何违反动员令的行为都要受到刑事处罚或军法制裁。
自从对乌战事渐渐出现颓势开始。呼吁俄罗斯结束尴尬的“特殊军事行动”状态,发布动员令,全力一搏的声音其实一直存在——很有意思,这种声音不仅俄罗斯国内鹰派们在喊,甚至在中文互联网上也有人喊的非常凶。
很多人似乎真的认为,俄罗斯这场仗打的之所以拉胯,是因为“没使出全力”。一旦动员令发布,俄军就将以猛虎搏兔之势,轻松击败人口、军事实力都远逊色与它的乌克兰。
表面上看,这种想法也挺自然的,毕竟在我们所熟悉的影视作品中,“俄式动员”或者“苏式动员”场面都很宏大——成百上千万的斯拉夫棒小伙子,乘着火车跨过莽莽俄罗斯雪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战场上,火车门哗啦一开,拿上一杆莫辛纳甘或一梭子子弹,喊着乌拉就冲向了前线……
这种意象给人的视觉冲击实在是太强烈了。而历史上的俄罗斯也确实曾凭这种动员方式击败了拿破仑和纳粹德国,不由得让人不得不相信这种“俄式动员”确实是有魔力的……
但且慢,这种想象其实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是俄罗斯目前即将进行的,是否是这种传统动员?
第二,这种曾被验证有效的“俄式动员”,今天的俄罗斯又能否发动,并祈祷相应效果呢?
对这两个问题,不能靠浪漫的臆想来揣测,而要费些笔墨来严肃辨析。
2
首先是此次动员规模的问题。
其实,就像俄总统在演讲中强调的,目前俄罗斯进行的不是“总动员”,而只是“部分动员”。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在随后则进一步解释说,此次部分动员过程中,将只征召30万名预备役人员。
30万人这个数字看似很多,但与俄罗斯可动员的兵员池相比,它似乎非常小。
据2021年的最新统计,俄现有预备役军人总数约为200万,虽然人口常年处于负增长状态,但俄罗斯好歹也有1.4亿多人,每年达到服役年龄的年轻人口也在140万左右,综合算起来,如果真的进行大规模动员,全俄罗斯能拿枪上战场的人少说也可以达到2000万左右。
这样一比较下来,30万人确实太少了。
但是,拿另一组数据对比,你又会觉得非常耐人寻味——俄罗斯目前在俄乌战争中投入的总兵力,据信刚好也应在30万人左右。
实际上,如果你粗看俄武装力量的公开数据,也会觉得很奇怪,因为自上一轮绍伊古军改之后,俄罗斯现役正规陆军的数量,其实只有24万人。
理论上讲,即便算上了海空军等技术兵种、车臣的“卡家军”以及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两地的亲俄武装,凑30万人似乎也很勉强。
但俄军的兵力其实不是这么算的,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俄军的军种体系,搞的比“五军制”的美军还要复杂。
笼统的讲,除了24万正规陆军之外,俄军至少还有5万空降兵(我在之前的稿子中一再强调,空降兵才是苏联中后期开始俄罗斯着力建设的重点),此外16万边防军和18万内卫部队。
这些部队加在一起,俄罗斯可在平时调用的现役地面武装力量总兵力应在60万人左右,派30万人到俄乌战场上打仗,这个数量刚好逼近俄罗斯既维持战线、又在其他方向上维持边防力量的极限。
而抛开武器配置各有优长不论,单从兵员素质、忠诚度和作战意志上讲,俄各地面军种的排名应该是空降兵>内卫部队>正规陆军>边防军>预备役。
这其中空降兵是精锐中的精锐,在匈牙利事件之后历次冲突中都担任尖刀打头阵的角色。战事顺利的话,其他部队跟着维持一下局势记性了。
目前,代表俄罗斯在乌克兰赫尔松地区冒着兵力劣势和补给困难死守的就是这帮人,但其战损也非常严重。
相比之下,俄陆军的士气久战之下则逐渐堪忧,不久前哈尔科夫方向短短数天内大规模的“转进”,就是陆军搞出来的,不到万不得已,俄军高层是会避免让这些部队打硬仗。
也就是说,目前俄军在前线,其实是一个打硬仗的空降兵、加少量内卫部队、加正规陆军这个组合。基本属于“掐尖”,将国内可战之兵当中最能打的这部分凑出来上战场,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而现在俄军遇到的问题,是这30万精锐和准精锐陷入了泥潭和苦战。在战损和士气消磨之下逐渐不够用了,前线缺血严重,需要新兵员。
那么按照一般的军事逻辑,我们很难相信俄军在宣布“部分动员”后,会直接让刚刚重新拿起枪的预备役士兵们上前线——这属于“驱市人以战”,是兵法上的大忌,相信俄高层不会出这样的下策。
从普京和绍伊古今天的表态上看,俄罗斯更可能采用的策略,是征召这30万预备役,让其替换目前处于现役,但尚在后方担任边防等守备工作的现役部队的职能,然后将这部分现役兵成建制的投入到俄乌战场上,这样无论从战争效率还是作战素质上看都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俄罗斯此次宣布部分动员的预备役人数刚好是30万,而不是更多或者更少。
说的形象些,俄罗斯目前想采用的,很可能是一个“田忌赛马”式的打法。目前派到乌克兰前线的那30万精锐是“上驷”,留守在俄境内尚未上阵的那30万守备军是“中驷”,而即将被动员的30万预备役是“下驷”。
现在要做的是让“下驷”去顶替“中驷”的戍边工作,然后把中驷也拉到战场上去帮“上驷”一起拉车,看看能不能将俄乌战争这架破车从苦战的泥潭中拽出来。
顺着这个逻辑,你也就能看懂普京近期的一系列动作——
9月初的时候,他前往乌苏里斯克(双城子)视察了俄军远东战区进行的“东方2022”军演。
军演一结束,他又马不停蹄的飞赴撒马尔罕,参加上合峰会。刚刚回到莫斯科,他又再次警告西方如果对俄罗斯本土动武将使俄罗斯动用核武器。
这一系列表态,汇总起来看都指向一个目的:俄罗斯要保证其他方向上的边境和局势稳定,这样才可以在完成部分动员之后让预备役去接替之前留守部队的工作,而将后者投入战场,做全力一搏。
所以在目前看来,俄罗斯进行动员的体量,确实只能在30万人上下,人动员再多了也没用。因为现代战争,尤其是境外作战,这些新被动员的部队,是无法马上被派上战场的,直接参与惨烈的战事肯定会掉链子。绍伊古在今天的演讲中一再重申不会让志愿兵直接参加俄乌战事,想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真正上阵的恐怕还是久经训练的现役军人。
所以很多人想象中,普京一声令下,俄罗斯立刻出现几百万动员兵,喊着乌拉就往乌克兰前线冲的盛况,不会也不可能在今天出现。现代战争是一种高度专业化且极为考验部队士气的“专业工作”,这决定了传统动员方式除了加速俄罗斯国力的消耗,没有现实意义。动员30万人虽然不多,但却是俄罗斯目前为这场战争能做的动员极限了。
3
是的,从历史上看,俄罗斯的动员令非常有力,甚至是一种比核武器更有威慑力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导致了一战的最终爆发——
1914年,奥匈帝国的王储费迪南遇刺之后,德俄两国虽然剑拔弩张,但两国其实都不敢下定决心向对方宣战,最终促使德皇威廉二世这样做的,就是他表哥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布的那纸“全俄总动员令”。
当时,沙皇尼古拉为了在战争一旦爆发时能及时将俄罗斯这台反应迟钝的“蒸汽压路机”开起来,想的是先发布总动员,让俄罗斯的战争机器“预热”,而后观察德国的进一步动作再做决定。
但他始料未及的是,德国方面一看他这个架势就急了。因为德国有个“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在万一开战后趁着沙俄反应慢、未完成动员的间隙先集中兵力在西线击破法国,然后再回师东线,应对如潮水般涌来的上千万沙俄士兵。
而沙俄提前宣布的动员令,等于让施里芬计划直接破产了——我本来就想打你个头大、准备慢,你要现在提前准备了,那我还打个屁?
于是德国只得向法俄两国宣战,一战爆发。
从一战最终的统计看,德国人的担忧确实是对的。沙俄为这场战争动员最终动员的总兵力达到了恐怖的1600万人!非常讽刺的是,最终沙俄的崩溃与其说是在前线被德国人打败的,倒不如说是被自己那高效到与其经济实力不匹配的动员体系给拖垮了的。
而在二战中,由于苏联前期的工业优先政策,加上美国等战时盟友的援助,二战中苏联动员的总兵力人数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200万人——也就是说,战后苏联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刚好能匀一个战时被动员起来的士兵。所以那个时代,“战斗民族”确实不是白叫的。
所以从克里姆林宫签发的动员令,的确曾是非常恐怖的。但我们不要忘记,无论沙俄一战时的动员,还是苏联二战时的动员,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俄罗斯当时的人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