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皇帝死了?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听说皇帝死了?
作者:
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从来没有说过一朝天子一朝百姓啊。 所以,作为吃瓜群众,在这个一瓜未吃一瓜又熟的多事之春,皇帝死没死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戏要好看。 所以,作为一个1500年之后的吃瓜群众,我坚决相信《魏书》的记录:又是一个臭不要脸的死太监干的好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平元年,即公元451年,估计是4月份吧,北魏太子拓跋晃终日忧心忡忡。

这一年,拓跋晃24岁。他5岁即被父亲太武帝拓跋焘立为太子,12岁监国,22总理百揆。虽然古语有云:“天无二日。”但拓跋晃就是北魏王朝实实在在的第二个那啥。那他有什么可忧的呢?

原来,拓跋晃早握权柄,自然形成了太子党,平日里嚣张跋扈,更趁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时派人到处勒索财物。当拓跋焘北还,听说此事,不禁大怒,当即令人对太子和太子党羽大加搜检。

拓跋晃自然忧惧,自己的老父亲是个什么人,自己还不清楚吗?

4年前,弟弟晋王、车骑大将军拓跋伏罗随拓跋焘出行,拓跋焘住的地方被雷击中倒塌,拓跋焘几乎被压死,左右的人都哭了,只有拓跋伏罗看起来不怎么悲痛。拓跋焘一怒之下,竟然命自己的儿子自杀。

遇到如此暴戾的父亲,拓跋晃决定先下手为强。虽然自己已经贵为太子,并早已监国,天下迟早是自己的。但迟不如早啊,拓跋晃决定干掉老父亲拓跋焘。

就在此时,有急报传来,天遂人愿,老父亲拓跋焘居然自己挂了。

听说皇帝死了?早就习惯于做监国、总理百揆的拓跋晃丝毫不虞有诈。毕竟,父亲南征北战,早就落下了一身病痛,或许老天爷就是这么眷顾自己呢?

拓跋晃于是兴冲冲地带领人马前去迎丧。

可是,姜还是老的辣。拓跋晃想弑父,拓跋焘更早就打定了杀掉儿子的主意。这一回,拓跋焘是诈死,等儿子高高兴兴地赶到,当即将其逮捕,并关到大铁笼子里,不久即处死。

这些关于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人父子相残的人伦悲剧,都记录在《宋书.索虏传》中。而在鲜卑人自己编撰的历史《魏书》中是看不到这些情节的。

《魏书》里,关于太子拓跋晃的死,都归咎于宦官宗爱。

对,就是两千年的帝制时代,一切皇家惨剧中,随时可以拿出来背锅的死太监。从赵高到宗爱到李莲英,他们不愧为中国历史中最靠谱的“背锅侠”。

《魏书》里,拓跋焘和拓跋晃不仅父慈子孝,更是老子英明儿能干的典范。却偏偏出了个“天性险暴”、“行多非法”的宦官宗爱。

做了很多违法乱纪事情的宗爱与太子拓跋晃之间产生矛盾,再加上太子的僚属与之有隙,宗爱便构陷了太子的僚属,使之被太武帝拓跋焘诛杀。太子拓跋晃因此忧惧而死。

拓跋晃死后,太武帝又时时想念爱子。宗爱怕被拓跋焘诛杀,于是先下手干掉了拓跋焘。之后,他谋立拓跋焘的幼子拓跋余为帝。拓跋余不满宗爱弄权,“遂谋夺其权”,不想,反被宗爱杀死。

《魏书》的《宗爱传》很短,数百字而已,却为中国的历史塑造了一个宦官的传奇人生:逼死太子,连杀二帝。

《宋书》和《魏书》的记录,哪一个更靠谱?大概见仁见智了。

司马光在撰著《资治通鉴》时就认为《宋书》里的记录为“误传”,不予采信。但今天却有很多史学家认为《宋书》的记录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魏书》中“为尊者讳”的历史曲笔太多。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从来没有说过一朝天子一朝百姓啊。

所以,作为吃瓜群众,在这个一瓜未吃一瓜又熟的多事之春,皇帝死没死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戏要好看。

所以,作为一个1500年之后的吃瓜群众,我坚决相信《魏书》的记录:又是一个臭不要脸的死太监干的好事!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游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303/218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