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中旬,由于抗战局势恶化,继南京沦陷之后,武汉也岌岌可危,湖南不再安全,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迁往云南办学。全校师生兵分三路,其中一路由336名师生组成,徒步前往昆明。
这支队伍由体检合格、体力较好的师生组成,从长沙出发,乘船到益阳,再从湘西徒步穿越贵州,进入云南,一路走到昆明。这支步行队伍,全称叫湘黔滇旅行团。为保证安全,军委会指派黄师岳中将担任旅行团团长,黄钰生担任教导员,对旅行团实施军事化管理。
旅行团所有团员,每人发给长沙特产大型油纸伞一把,学生一律军人装束,身穿土黄色崭新制服,扎绑腿,背干粮袋、水壶,外加黑色棉大衣一件。教师中亦有自备竹制手杖者。
旅行团2月20日出发,全团分为两个大队、6个中队、18个小队。大队长由教官邹镇华、卓超二人担任,中队长和小队长分别由学生担任。
2月22日下午,大队人马乘船抵达益阳城外之清水潭。因上游水浅不能行船,遂于23日舍舟登陆,三千余里之长途旅行自此开始。
此乃旅行团自益阳出发时所摄
此次徒步昆明,全程68天行军,经湘西穿越贵州,翻山越岭,晓行夜宿,长途跋涉1600余公里,除车船代步和旅途休整外,实际徒步行军40天,行程约1300公里。
当年,湘黔一带土匪横行,山野村寨常有抢劫财物、杀人越货的事情发生。其中湘西土匪尤为猖獗,不但人数众多,且拥有新式武器,包括重机枪与小钢炮等装备。有时为争抢地盘,甚至敢与当地驻军交战。临时大学组成的旅行团之所以实行军事化管理,由全副武装的军人保护随行,就是怕途中遭遇匪患,发生不测。
为确保师生安全,临出发前,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专门派人与沿路土匪打招呼,告知有一批穷学生将徒步前往云南读书,请各路黑道大哥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要骚扰学生。
此后一路下来,湘黔滇旅行团并未与土匪遭遇,所有路段皆平安无事。
旅行团进入湘黔交界处时,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热情欢迎。在玉屏县境内,县长刘开彝专门张贴告示,通知县内商民,鉴于“本县无宽大旅店,兹指定城厢内外商民住宅,概为各大学生住宿之所。凡县内商民际此国难严重,对此振兴民族之领导者——各大学生,务须爱护借重,将房屋腾让,打扫清洁,欢迎入内暂住,并予以种种之便利。特此布告。仰望商民一体遵照为要”。
3月17日,旅行团到达玉屏县,受到县长刘开彝、各界代表及童子军的热烈欢迎,食宿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关照。
此后进入贵州境内,沿途各村寨的地保皆敲锣提示,要商人与百姓不要抬高物价,以方便过路的师生。有的县份甚至派出中学生到城郊列队欢迎。
欢迎场景在省城贵阳达到高潮。这一天正赶上滂沱大雨,旅行团师生仍然步伐整齐,冒雨行军,一路歌声嘹亮进入省城。贵阳民众见状,齐聚大街两旁,鼓掌欢呼,与旅行团的队员们在雨中握手拥抱。当时大家的心情,都觉得上面有一个英明的领袖,下面有五百万勇敢用命的士兵,抗战胜利是迟早的事情。
68天的长途跋涉中,旅行团的师生们一边行军,一边深入社会。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结合湘西、黔东一带的地形地貌,讲解相关地质知识。闻一多教授则指导学生收集民歌民谣,他自己同时还用铅笔写生,描画民情风俗。
北大化学系教授曾昭抡的故事更是为师生们津津乐道。曾昭抡是晚清名家曾国潢的后代,他虽然少年时就在长沙教会学校读书,又是清华出身,留美博士,但他与其他出国留学的学者大不相同。一般留学归来的教师,总是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曾昭抡却总是身穿蓝布大褂,显得皱皱巴巴的,有些破旧。
据联大学生何兆武说:朱家骅刚到中央大学任校长时,有次召集系主任开会,看见曾昭抡穿得破破烂烂的,问他是哪个系的。曾昭抡答是化学系的。朱家骅就说:“去把你们系主任找来开会。”曾昭抡也不解释自己就是系主任,当即扭头就走。回宿舍后,卷起铺盖就出了校门。随后被北大聘去做了化学系主任。
旅行团行军期间,曾昭抡总是显得毫无倦色。每天清晨,当大家离开驻地,身披星光走了二三十里的路程,天才放亮。此时,曾昭抡教授已经坐在道路前边的界碑石上写日记了。他什么时候起床上路的,大家并不知道,但估计至少要比大队伍提早一两个小时。这让学生们不能不佩服。
旅行团进入后期旅程,接到学校通知,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这名声从此如雷贯耳,享誉天下。
旅行团队伍抵达昆明
4月28日上午,旅行团师生风尘仆仆,抵达昆明东郊,受到西南联大常委蒋梦麟、梅贻琦等先生和一众学生的欢迎。随后,大队人马向城内行进,场面甚为壮观。当队伍经过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临时租赁的拓东路宿舍门前时,史语所打出了“欢迎联大同学徒步到达昆明”的横幅,以表示致敬嘉勉。史语所语言组主任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北大校长蒋梦麟的夫人陶曾榖、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的夫人梅美德,均携带各自的女儿与一群当地儿童,在路边设棚奉茶迎接。当旅行团师生前锋一到,大家立刻欢呼上前,端茶送水,向远道而来的联大师生献上鲜花。
队伍进入昆明圆通公园,在唐继尧墓前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旅行团团长黄师岳中将站在队伍前逐一点名完毕,将花名册送交到梅贻琦先生手中,表示旅行团任务到此完成。这个简单而神圣的仪式,从此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当名垂青史,与日月同光。
在昆明圆通公园合影留念
资料来源:
《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的故事(附图)》
百度百科《湘黔滇旅行团》
岳南《南渡北归》
2024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