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提升台湾自卫意识 年轻人积极投身战术训练与全民防御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港台 > 正文
俄乌战提升台湾自卫意识 年轻人积极投身战术训练与全民防御
台湾青年自费学习战术减低军队压力

现年34岁、住在中台湾云林的儿少社工张孝睿

现年34岁的张孝睿已不是初学者了,他接触战术训练长达十年。平时他在中台湾云林担任儿少社工,每月北上接受训练,不管是战术射击、高风险攻坚,还是战地医疗,他广为涉猎。他说,他之所以那么积极,是因为当兵时打靶次数太少,因此学不到太多作战技巧。随著中国对台威胁日增,他认为,台湾要自救,而战场上的沟通与协调是他目前着眼的学习重点之一,他希望有一天若志愿参战,可以协助不同伙伴队伍间的无缝沟通。

张孝睿告诉美国之音:“大家的训练背景不一样,就业背景不一样,沟通的方式也一定不一样。我们刚刚在训练的过程中间,即使是有无线电,但其实通联习惯,甚至是静默时的手势,他们有自己的默契。跨单位的默契要怎么连结,会是未来比较(大的)考验。“

新北市议员候选人林秉宥

新北市议员候选人林秉宥也是作战训练的常客。他认为,两岸一旦爆发城市巷战波及邻里时,官兵都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才能冷静面对冲突。他说,越多台湾人投入训练,就越能降低台湾军队的压力,但台湾的体制和法规也应调整,让人适才适用。

投入战术训练不分男女人数倍数成长

林秉宥告诉美国之音:“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譬如说,我是伞兵退伍,因为我只有当士兵,所以我36岁就被除役了。可是,我现在的体能的状态,还有技术,还是可以继续从事作战任务,但是国家却没有安排,这是比较可惜。”

台湾民间军警专长训练公司极光训练的负责人江宇斌

极光训练的负责人江宇斌表示,俄乌战事激发了不少台湾年轻人自我防卫的意识,无论是战术射击,还是战场医疗课程,投入的男女学员不断增长。本身也是台湾退伍职业军人的他说,自2月以来,男学员已经增加2-4倍,而每堂课女学员的人数比例也从15%左右,增长近三倍,他们个个自发主动,有人还呼朋引伴来参加。

国际防御性手枪协会(IDPA)于6月18日举办新手射击课程,女性学员占半数。

台湾热血青年寻找防空洞提供避难所

除了有志青年投入战术训练,台湾也有一群人在各地探寻防空洞,并编制出避难场所地图,供全民使用,以提高台湾人的战时存活率。

来自北台湾新竹、现年35岁的护理陪护工郭柏圣

来自北台湾新竹、现年35岁的护理陪护工郭柏圣,曾在台湾网络论坛PTT发表文章,讨论台湾防空洞信息的推广,也和朋友四处探寻防空避难所,包括他住家附近大楼的地下两层停车场,以及一些列管、却未完全开放或有待标示的防空洞,他希望这样的资讯流可以在战时发挥功效。除了防空洞资讯,他也自我强化求生训练。

郭柏圣告诉美国之音:“我也做了一些类似野外求生的练习,像是带一些铲子、锯子,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战时)真地遇到水电、瓦斯有管制的时候,我还能够为家人做一些简单的生活上的技能。”

郭柏圣所在的新竹市是台湾近17万高科技人才聚集的重镇。根据新竹市警局的统计,该市列管近3000处防空避难所,足可容纳多达251万人。另据台湾警政署的统计,全台防空避难所设施总计约105,000处,可容纳至少8,665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三倍。

台湾民间自制“防空疏散避难地图”

来自南台湾台南的全台防空疏散地图制图者江明宗

台湾内政部网站设有“防空疏散避难专区”,可供民众查询,但因使用方式不够亲民,来自南台湾台南的江明宗自发整合,制作出一份完整的地图,让台湾人能迅速找到住家附近的防空避难所。

江明宗表示,制作地图并非难事,但地方人士的回馈却让他看到这些避难处所的隐忧。

江明宗告诉美国之音:“他真地去地图上标示的点看,可能很多情况是,它(避难所)被改成其他的用途或者是根本无法进入。就我的经验,从来没有遇过我们的演习去用到这个防空洞,所以有一点担心,它实际状况。在使用资料上,它标示的位置跟实际位置还是有差距。”

江明宗说,尽管全台的防空避难所够多,但平时缺少演习,一旦发生紧急状态,民众可能无所适从,或慌乱挤进同一空间时,反而造成伤亡,而且后续人员的饮食和容留安排,也有待政府提前部署。

专家:防空避难处缺维护及战时演习

此外,观察人士说,台湾部分防空洞老旧潮湿又滴水,称不上有避难功能,就算是现代化的建筑物,除照明和通风设备外,也缺乏其他与维生相关的设施。而台湾现行的防空演习也不具实效,多是要求道路净空,民众待在室内,完全未验证如何大规模疏散群众,他们说,这都有待政府通盘改善。

根据台湾民进党立委王婉谕日前参访瑞士避难所的经验显示,当地的避难所入口设有双层门,以防有毒物质进入,更规划有卧室、盥洗室、厨房和清洁间等生活设施,也有储藏室和急难设备,还备有14天的用水、电力,可说规划完善。

参考他国经验强化避难应对

位于台北的国防安全研究院国防战略与资源所所长苏紫云

对此,位于台北的国防安全研究院国防战略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苏紫云表示,瑞士等国的避难所是为了躲避核战及核污染规划的。他说,很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已整合到国家战备计划中,他们的避难所能供长期生活,但造价昂贵,平时上锁,危难时才会重启维护。他还说,虽然台湾现阶段的避难规划不足,但避难所要强化装备或物资并非难事。

苏紫云告诉美国之音:“台湾的地下铁、捷运站的空间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有床铺跟饮水。但是很重要,这些床铺应该只是提供作战时候受伤病人等的收容,而不是每一个市民都要去躲在有卧室的空间。”

他说,以台北市为例,政府可以强化三铁等地下系统来应对战时的避难,包括储备食物、药物、净化水质的滤水器等,就能加强避难功能。

俄乌战后,台湾人浮现担心“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忧心,但许多年轻人不惧战,除探寻防空洞,编制避难场所地图外,还自发性投入战术射击和实战模拟课程,并学习战场急救等生存训练,以期强化自我防卫的能力。战术训练公司表示,2月以来,台湾男子投入训练人数增2-4倍,女性学员也增加近3倍。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美国之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2/0623/176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