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林彪恩怨始末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毛泽东和林彪恩怨始末
作者:

对于林彪而言,在自己苦心经营的军队势力上,那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林彪通过多年政治斗争的洗礼,深深的明白,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陈伯达自延安跟随毛,前后33年,最后3年政见稍有不同,即遭抛弃。毛甚至定性说:“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过”,田家英作为毛的秘书,服侍其近20年,仅仅因为对毛醉心于权术而秉公进言,竟然不明不白自杀身亡,对身边的人刻薄寡恩至此,何况他人。林彪深知自己能够保全性命于乱世,并非真是他的红歌唱得好,而是掌握着军队的大权,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如果文革集团的势力再渗入军队,林彪就根本上丧失了政治上讨价的筹码,只能沦落为第二个刘少奇甚至高岗。林彪和江青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分歧,说白了,就是对毛润之掺沙子图谋的强力反击。林彪本来就对文革的扩大和深入不满,再加上洞悉了毛妄图夺权制衡的把戏,更是由衷抵制。随着和江青矛盾的公开化,林彪和毛润之亮底牌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了。

七、分道扬镳

1969年的“林副主席第一号令”事件标志着毛林数十年的政治师徒关系的终结,拉开了两人对决的大幕。

由于毛润之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一贯的自以为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考虑,导致中苏关系最终破裂,1969年初的珍宝岛事件使中苏之间剑拔弩张,几近开战边缘。10月,毛主持政治局会议,为了防患于未然,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律紧急疏散。林担心苏军利用和谈之机,进行突袭,便紧急指示北京驻军要加强战备,防止偷袭。总参值班的阎仲川在向部队传达的时候,拍马屁心切,擅自将这几条指示合称为“林副主席第一号令”,毛见到后认为这次越权的行为是对自己的统帅权威的挑战,震怒异常。虽然当时没有挑明,但对林猜忌之心自此加重。

1970年8月二次庐山会议,成为了毛林分道扬镳的导火索。

事情有两个起因:一是关于“天才说”的争论;二是国家主席的设置。

在起草大会的报告时,作为经办人的文革新贵张春桥其实已经摸清了毛润之的意图,秉承圣意,在报告中关于“毛主席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天才的”的3个字删除。根据就是赫鲁晓夫也用过这一修辞,毛不齿赫鲁晓夫,自然不愿意和其同列。但是与会者并不了解,这一举动让早就已经对文革集团不满的诸公自以为抓到了把柄,群起而攻击张春桥。林彪带头炮轰,言辞激烈。陈伯达还编辑《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作为理论根据为林彪讲话撑腰。其后,发言升温,陈毅、汪东兴等人高调附和,要求将反毛的“野心家、阴谋家”“斗倒斗臭”“千刀万剐”。但是张春桥深藏不露,非常狡猾,他不说这是圣意,任你攻击。把引蛇出洞这招运用得炉火纯青。这些攻击意见汇编成后来成为罪证的“六号简报”,惹得毛润之龙颜大怒,认为这是附和林彪和自己作对,指斥众人“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一个鸡毛蒜皮大小的副词,居然引发了这么大的政治风波,我党政治的诡异,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张春桥的报告中,还根据毛润之意见,建议取消宪法中国家主席的设置。这个意见毛润之之前已经在多个场合吹过风,但是很多与会领导人并不明白其中奥妙,导致党内的分歧依然十分严重。很多人甚至认为毛又在玩劝进的把戏。那么毛为什么不设置国家主席呢?

1966年毛以“考虑国家大计”为由,以退为进,辞掉国家主席,把刘少奇抬了出来。干掉刘之后,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再占此位置。否则,自己发动文革的目的在外人看来岂不成了龌龊的主席位置之争?但是毛也不希望第二个人重蹈刘少奇的覆辙,出现一国二主,再与其分庭抗礼,所以干脆丢弃。

但是一贯顺从的林彪在这个问题上罕见的坚持,第一次唱上了对台戏。他这样做本人认为有三层考虑:一是作为接班人,实际的职位仅仅是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甚至排在诸多政治局委员之后,名不正,言不顺;二是毛林关系已经出现缝隙,林彪尚若不坐实国家主席的位置,在和上升势头迅猛的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等人的缠斗中恐怕越发不利;三是此举也是要试探毛的真实意图,若毛已决意要下手,国家主席位置之争可谓一个风向标,毛没有模棱两可的余地。

林彪的坚持,引得一堆不明就里的党内大佬支持,他们倒并非是支持林彪做国家主席,而是借机表表支持毛做国家主席的愚忠,顺路反张春桥一伙。林彪的号召力大出毛润之的意外,因而受到严厉批评和疯狂反击。毛使出敲山震虎的路数,先是逼林身边的吴法宪、叶群、邱作会等人写检讨,同时,派出周公暗示林彪也应该写检讨。毛这种招数一如当年在庐山对待彭德怀、刘少奇一样,黑字白纸的逼你自污之后,组织上再来定性,怎么玩你都可以。但是有了彭、刘的前车之鉴,林彪当然不干,无论老毛怎么软硬兼施,同意手下的人写检讨,但自己死活不做检讨,不给任何把柄。无奈之下,8月15日,毛润之开始南巡,一路上多次召见沿途封疆大吏谈话,制造舆论。在谈话中,润之大讲党内路线斗争的历史,把二次庐山会议上的发难定为党内“第十次路线斗争”,并且指名道姓,把林彪的问题端了出来,称这次庐山会议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林彪对此“当然要负一些责任”。

毛的表态,预示着政治大风暴即将到来。

八、殒命外蒙

毛对各个地方大员秘密讲话通过各种渠道很快就传到了林彪耳中。正在北戴河疗养的林彪意识到决裂来临,不免有些沮丧,他甚至对身边人说:“反正活不了多久了,死也死在这里。一是坐牢,二是从容就义。”但是,时任空军作战部副部长的儿子林立果却沉不住气了,私下里搞了个5.71工程,意图先下手为强,为国除害。坦率的说,这小子还是有一定见识的,整个5.71工程纪要写的挺好,对润之的认识也很到位。但是政治谋杀毕竟不是写文章,准备不密,谋事不周,注定了5.71工程的失败。而事败后挟持林彪出逃,在南下广州和北上苏联之间犹疑不决,更是败笔。当然,至于林彪是在什么情况下上了飞机,当时机上的情况又如何,如今还属于秘密,这个不便于猜测,有待历史档案的进一步解密。个人倾向于认为,林彪对于武装反叛,或许并不知情。以其雷霆万钧的统军手段和无人能敌的影响力,如果真的要在国内另立山头,分裂中央,对抗毛氏,恐怕波尔布特的下场就是毛最终的结局。

林彪意外的殒命,过程诡异,至今仍有诸多不可理解的细节。周公第一时间得知林彪出逃,致电大喊:“林副主席只要回来,无论降落到哪个机场,我都亲自去迎接!”这句话,我倒相信是真心的。毛林之间的纠葛,外人不说,周公作为国相,恐怕最为了解。林彪和周公之间没有历史纠葛,相交虽然不至于亲密,但也绝非对手。当年,毛把刘少奇专案组的组长头衔强加给周公,意图把逼死国家主席的恶名留给周公。林彪识破后,在刘少奇专案组的简报上批了一句:“向卓越指导专案工作的江青同志致敬”。这个批示极度高明,明里是在吹捧江青,实际点明了事情真相,为挂名专案组长的周公解了围。

所以,在文革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周公和林彪实际上有相同的处境。万事顺从,只求自保。但是伴君如伴虎,在无边无际的权力面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无怪乎周公听到林彪死亡的消息,竟然当着众人,失声痛哭。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同属勋臣阵营的两人,实际上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也不比谁好多少。周公之悲,悲的不是林彪,而是自己。他知道,即便自己树大根深,民望甚厚,下一个,也该轮到自己了。

后世有人认为林彪自毁英明,死得难看。其实和刘少奇、彭德怀等人羞辱而死的下场比起来,林彪的结局好很多了。他用最后奋力的一搏,给予了毛最致命的一击。因为对于毛而言,惯用的路数是搞臭搞脏后,四两拨千斤,一举剪除。林彪激烈的反抗模式,难以解释的死亡,大出毛的意外,让一向诡计连连的他也乱了方寸。自己选定的接班人,“亲密的战友”,全军的统帅,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叛国者,这怎么向全党、全军、全国交代?

九、余音未了

对于毛而言,林彪之死,只能算得上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惨胜一方面,固然除掉了心腹大患,一方面,却发现这个大患就如跟随自己几十年的影子,清除之后,自己也形单影只,命不久矣。

建国后林彪韬光养晦,善于揣摩圣意,一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大旗,师夷之长以制夷,处处依附毛,要找出批判他的缺口实在是难上加难。尽管毛迫于无奈把孔老二搬出来一起上纲上线,但是智商稍微正常一点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其中的纰漏和荒谬,难怪有人把这场运动说成是“批零批空”。为什么我们可以说林彪之死是文革破产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因为,从此开始,党内、军内、国内,广大在运动中自残的群众终于开始认识到,这样的革命是个什么的本质。毛的威信,随着接班人的所谓“叛逃”,受到空前的打击,从此再也难以恢复。当他想树立王洪文的时候,就连许世友这样的铁杆粉丝也认为不妥。所以毛生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身后的结局,所以才会对华国锋、张春桥等人感慨万千地说,将来你们几个的命运恐怕只有天知道,弄不好交班问题会搞得血雨腥风。可即便是太祖看好的过渡人物华国锋,也看出了这样蹩脚的安排不过是为江青和毛远新铺路,倒过头来反戈一击,彻底扫灭了毛的余孽。

综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林彪在建国后的历次腥风血雨中,充其量就是个被毛利用的明哲保身的帮凶,算不上主谋。那么为何林彪的黑锅至今背着?

小平在建国后虽然在历次腥风血雨的斗争中和林彪有过摩擦,但是都不是生死之争,也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小平三起三落,对于毛本质之认识,仇恨之刻骨,和林彪不相上下。但是小平是个实用主义者,一向是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林彪死后,小平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连连上书检讨,划清和林彪周公等的界限,表明心迹。面临无人可用的毛正需要启用新的势力制衡声望如日中天的周公。对于小平的表态很在意,明确表态要把小平和刘少奇区别对待。这才有小平的二次复出。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当然也算不得什么污点,自保策略而已。但是若要给林彪平反,小平这段历史就难以解释。这是其一。

其二,有了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造成的动荡先例,小平对于毛的评价投鼠忌器。毛享国既久,所作所为,无不以党之名,毫不夸张的说,毛就是党最大的神主牌。此旗若倒,则幻象必灭,流毒必播,党建国三十年来所犯错误,着实难以实话实说。群众一朝觉醒,则天下人心所归,未尝所知。小平组织中人,深知保毛就是保政权,保自己。故而轻描淡写的来个了“七分功、三分过”的定论。而林彪事件作为毛造就的最大的党史脓疮,客观上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死结,断不可揭。一旦揭开,毛也就没有成为腊肉的必要。

今人再说润之林彪,难免会拿出刘邦韩信来对比。程式如此相似,唯有年代的错觉。这两千年,中国是否仍在原地踏步,看客自鉴之。

本文参考书目:

王明《中共五十年》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

舒云《林彪事件完整调查》

吴润生《林彪与文化大革命

冯治军《林彪与毛泽东》

汪东兴《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吴法宪《吴法宪回忆录》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2011-08-04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中国报道周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14/0512/39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