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林彪恩怨始末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毛泽东和林彪恩怨始末
作者:

林彪在温都尔汗坠亡已经整整四十年。出于复杂的原因,关于林彪,这四十年仍然是迷雾漫天。一个战功盖世的军事天才,一个写进了党章和宪法的接班人,最后沦落到居然要乘机叛逃,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这个标志著文革实质性破产的事件到底玄妙何在,它到底还有什么未被发现的意义,为什么有人对这个事件讳莫如深,要说清楚这些,不能不细究林彪和毛润之的关系。

一、井冈肇始

翻阅林彪的履历,可以毫不含糊的说,林是毛润之从井冈山时期开始的第一嫡系。林彪21岁从黄埔四期毕业后,经北伐和南昌起义,上井冈山后火箭般蹿升,24岁就当上军团长独当一面。与彭德怀、黄公略一起,成为红军三杰。能够从一堆人才中脱颖而出,固然有黄埔背景,见识过人的帮助,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毛润之不遗余力的栽培和提拔。

毛润之当年在井冈山,立足未稳,无以自恃,在党内和军内都亟需培植自己的势力。林彪正是毛润之着力培养的第一嫡系。上井冈山前,林彪资历尚浅,跟留法派、留苏派都扯不上关系,背景简单,和朱德、王尔琢之类已经成名的人物比起来,实在是拉拢的好苗子。而林彪也没有辜负润之的慧眼,在几次反围剿的斗争中,表现突出,战功卓著,已经表现出名将的派头。

年轻时候的林彪涉世未深,恃才傲物,对于润之用心良苦的提拔和拉拢还不是很感冒,经常干出些让润之难堪的事情来。比如多次写信给中央,要求离开井冈山打游击。惹得润之破口大骂:你这个娃娃,懂什么!对于润之一生极其得意的“四渡赤水”之役,林彪也另有评价。他认为“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所以,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向中央写信,公然要求剥夺润之的指挥权:“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对此,润之一直牢记在心,认为这封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红军长征到了陕北之后,林彪不堪在润之的羽翼之下无所作为,一心想到陕南去打游击,为此甚至多次抗命不遵。毛润之为此盛怒不已,大骂“红一军团不是你林彪的私家兵”,更把林彪调往新成立红军大学任校长。

事实上,尽管这个时期的林彪屡逆龙鳞,但是毛润之正值上升期,眼光和胸怀非建国后可比,加上对林彪性格的了解,并没有改变林彪在其心目中第一门生的地位。如红军大学校长的职位,实际上颇有学孙文任命蒋中正为黄埔军校校长的意味,红军大学的学员,建国后混得最差的也是中将——作为校长的林彪,掌握的可不是一般的资源。

当然,林彪和润之关系牢不可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林彪的堂兄林育英(即张浩)。1935年,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从苏联回国,与毛泽东配合默契,假传共产国际圣旨,为毛最终度过张国焘的分裂危机、确立中共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林育英因病去世时,毛润之亲自为其抬棺。抗战初期,八路军只有区区3个师的编制,林家兄弟就居其二,林彪任115师师长,林育英任129师政委,从中可以看出,林家两兄弟对于润之的重要性。

卢沟桥事变后,润之立即把林彪这只猛虎放归山林,林的115师旋即在平型关建功,大壮共军声威。但是林彪乐极生悲,路过阎锡山防区时被阎部队误伤,从此落下一生都未治愈的病根。对于林彪的受伤,毛润之大为紧张,为了不至于让自己的王牌再冒任何危险,润之将林彪送入苏联,一去五年。直到延安整风才回来。

延安整风,本质和文革无二,可谓我党历史第一次长时间、大面积的黑打。毛润之打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大旗,以历史审查、上纲上线、连坐株连等清洗手段,开创了以群众运动之名运动群众的先河,彻底肃清了党内残留的反对势力,扯起了所谓的“毛泽东思想”的虎皮,树立了最高领袖的独裁威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为其后旷世浩劫文化大革命埋下了的种子。在这次黑打中,出力最大的刘少奇、康生、彭真等人迅速蹿红。林彪则受到特殊的保护,在长达四年的整人运动中,基本超然世外,备受呵护。唯一闹过的笑话就是“证明老婆是处女”。起因是林彪老婆叶群因为一些私人恩怨,被人告黑状,为了证明老婆的清白,林彪被逼在政治局会议上痛下保证。这个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例子,充分的说明延安整风实为“延安整人”。运动一结束,林彪就被派往重庆参加国共和谈。

二、旷世功勋

毛润之在八年抗战中,明里喊口号,暗里练精兵,当蒋介石千辛万苦用血本换来对日胜利时,共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此时的毛润之还不具备全面叫板的实力,谁能抢到日本人留下的东三省这块大肥肉,成了决定国共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润之虽然和日本人打仗不积极,但是抢地盘一向是不遑多让。日本一投降,1945年10月,老毛迅速调集全党精英,让林彪拉起十几万人的队伍跑步进入东北。

日本人在东北苦心经营十余年,工业基础已初具规模,再加上关东军百万人马遗留的武器装备,东三省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和毛润之的当机立断不同,蒋中正则吃了苏联人的大亏。苏联人占领东北后,蒋中正还天真的寄希望于缔结新的中苏条约,顺利接收东北。等到发现斯大林真实的目的是拖延时间,等待中共入主后,才慌忙不迭的调兵遣将,但是先机已失,断难再来。中共的人马入关后得到了关东军遗留的大批武器,迅速抢占了大量地盘,再加上林彪出关,如蛟龙入海,得云致雨。

林彪入东北,犹如韩信平齐国。都是靠偏师而定全局。初入东北,东北局书记彭真因为和林彪不和,令得润之痛下决心,调高岗辅助林彪,林彪集东北的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在军事上的天才开始爆发出耀眼的光芒。

经过初期强攻四平的短暂失利,林彪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歼灭大批国军,肃清了中小城市的国军力量,在一年内就将东北军扩展至50余万,此消彼长,共军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反超国军。1947年5月后,林彪率军转入反攻,连续发动秋季、冬季攻势,将国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到1948年8月,距离林彪入东北不到3年时间,迫使国军三换主帅,通过吐故纳新、招降纳叛,林彪麾下的东北军已经如魔术般的扩展至103万之巨,论装备、论战斗力,都已无可匹敌,成为共军席卷天下的强力资本。1948年11月,林彪发动辽沈战役,全歼国军关外力量,国共内战形势开始逆转。

林彪主政东北期间,尽管大部分时候都遵毛润之的旨意,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将派头也不小,比起红军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1945年11月,毛润之要林彪在锦州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决战,而林彪的意见完全相反,放弃锦州,避免决战,电报来往,毫不让步。润之拗不过林彪,被迫同意。1946年4月,四平攻坚战进展不顺,毛润之头脑发热,电令林彪死守,号称“要把四平变成东方马德里”。而林彪守到五月,即先斩后奏地放弃了四平,并在电文中毫不讳言的说“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这种以下犯上的话,放在建国后,必死无疑。在内战的关键时刻,毛润之和蒋介石相同的地方在于,都很自负,都喜欢乱指挥,不同的地方在于,毛润之最终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这和他建国后的小肚鸡肠是有天渊之别的。或者说,并不是前后的毛润之有何不同,而是权力让人只能共患难难以同富贵。

1949年3月,林彪率领改称第四野战军百万雄师入关南下。一路望风披靡,势如破竹,过长江,取武汉,迫降程潜,围歼白崇禧,解放大西南,直达海南岛。成立中南军区司令部,共军空军亦脱胎于林彪麾下的14兵团。当此之时,林彪下辖六大军区,统军超过150万,从北到南,席卷宇内,威振四海,论军功,共军将领实无过其右者。韩信之功,莫过如此。

三、朝鲜辞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每一个新王朝开始都不会缺少的剧目。白天资治通鉴晚上极乐宝鉴的毛润之当然对此很熟悉,所以,建国伊始,他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杯酒释兵权。将领们在党和政府之中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名分,自然也就对国家事务不享有发言权。1952年毛将各大区的书记调进中央,各大行政区不久之后也被废除,加强了中央集权。林彪的四野最为凶悍,自然难逃削藩。润之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明升暗降,解除了林彪实际的兵权。

朝鲜战争的爆发,彭德怀领兵入朝,让林彪的地位进一步滑落。在其后的官方宣传中,为了配合林彪的“叛国”形象,把逃避朝鲜战争说成了林彪的畏首畏尾的罪证之一。这完全是莫须有的捏造。

林彪从一开始就是反对朝鲜战争的,但是并非是畏战怕输。林彪作为一个眼光老辣、经验丰富的将领,对于斯大林想让中国当炮灰、润之又急于向苏俄献媚的情况看得很清楚。在1950年10月6日召开的军委常委会议上,林彪含蓄的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败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赢美军很难说。和润之烂漫得有些天真的豪情相比,林彪的话应该说非常有自知之明,朝鲜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润之战意已决。见情势难以扭转,林彪又提出来,即使要出兵,也要“出而不战”,屯兵于朝鲜北部,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尽管这些后来证明是“上策”的建议未被采纳,林彪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仍然为朝鲜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期入朝的军队,都是四野的班底,加上自己在东北的辉煌战史,对指挥人选,在外人看来,除了林彪难寻其二。林彪自己也是这么认为,他先是抽调13兵团在河南的38和39军,在广东刚完成海南作战的40军星夜调往东北,和已在东北的42军组成入朝的第一梯队。继而未经润之许可,以口头命令的形式抽调自己的嫡系邓华、洪学智等出征。从这些动作已经可以看出,林彪做好了挂帅入朝的准备,即将入朝的部队,也一直是把林彪作为负责人向他请示报告工作的。

但是所谓天威难测,林彪的这些举动,恰好犯了刚刚坐稳天下的润之的大忌。军队直接听命于将领,圣上的位置哪里坐得安稳。本来就对军内山头急于削平的润之极为警觉,如果说之前还有一丝让林彪出征的念头,至此则断然不可。润之决意拿下林彪,急召已经被赶往大西北搞建设的彭德怀。润之在军委的会议上谈到挂帅人选时说:“前些日子我找林彪谈了一次话,……可是林彪表示说他每天晚上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他有这‘三怕’还怎么率兵打仗呢?他要求去苏联治病,我同意了。”

林彪对此只能苦笑。他后来在自己的批注中说毛润之经常“捏造一个你的观点,再来反驳这个观点”。跟随润之几十年,弦外之音,不难明了。林彪至此之后借坡下驴,称病辞战。从此韬光养晦直到庐山会议。其中不得已的苦衷,庸人实在难以明了。毛对此事终究心中有数,所以日后绝无因林彪“称病”而怪罪予他,反而因林彪深体圣意,配合默契,而恩宠日隆。1954年林彪重新开始担任实职,任国务院第二副总理。1955年补任弼时与高岗之缺,与邓小平一起进入中央政治局。

四、庐山风云

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在党史上是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在拙作《蝴蝶的翅膀中》我已经谈过,润之本来给会议定的基调是反击赫鲁晓夫,顺带反极左,扭转大跃进出现的一些错误。但是不想彭德怀忍不住搞了个万言书大骂润之,彻底扭转了会议的方向。润之为人,向来死不认错,对罪己诏那是极端鄙视,认为承认错误那是亡国之君才干的事情。对于错误,他的做法是,用另一个错误去掩盖,哪怕这个错误更大。于是,庐山会议左没有反成,反而变成了反右,一条道走到了黑。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中国报道周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14/0512/39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