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田《警惕韩寒》一文(阿波罗网编者注:见附件)在推特上引发了激烈争论,有狭隘者甚至据此将争论双方划分为“拥韩派”和“反韩派”,令人失笑。在我看来,大部分争论者双方都没有把握住麦田此文的要害所在。
麦田的关键结论是这句总结:“永远的‘热点’,一流的‘文字’,正确的‘立场’,这就是韩寒。这就是韩寒的魅力。”头两点麦田持欣赏和敬佩态度,当然我们知道,这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偏向于技术性的分析,要害在于第三点,麦田接着就说:“需要警惕的是‘正确的立场’。这里,韩寒的‘正确’并非对事实的尊重,而是对公众情绪的迎合。你真的找不出一篇文章,韩寒是站在大众的‘对立面’!这太可疑了。大众情绪难道永远正确吗?!肯定不是。但是,韩寒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他所有的‘立场’就只有一条——公众的情绪!”
这是麦田此篇评论文章的核心词——大众,大众情绪,公众情绪。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思维模式,即笼统地、含混不清地将“大众情绪”和“独立思考”对立起来,给人造成这么一种假象,仿佛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麦田质问“大众情绪难道永远正确吗”,当然并非永远正确,但并不能就此得出因为跟“大众情绪”一致就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武断判定是“对公众情绪的迎合”。即使从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
我觉得对“大众情绪”正确的读解应该是这样:就每一件具体的事件,去分析这件事产生的大众情绪,以及这种大众情绪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好,麦田也明白这一点,于是举出了两个实例,一是杭州胡斌案,二是江苏泰兴案。
杭州胡斌案,韩寒的博文是《胡斌进去,胡彦斌出来》,麦田评论道:“韩寒的文章压根不去分析事实,而是绕口令一般继续传递不信任。”我想关心时事的人对胡斌案前前后后都有着比较清晰的了解,在此一具体事件中,警方的公权滥用和信息的不透明当时确实引起普遍的质疑,而大背景更是普遍的公权滥用和信息的不透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此一事件中警方确实授人以柄(著名的七十码即为明证),即使法院最后证明被拘押的胡斌没有被掉包,也因为公信力的长期欠缺而为人不信任。如果公信力卓著,根本没有必要甚至在央视节目中予以澄清!又加上习惯性的信息封锁,当时“大众情绪”矛头所指就是在要求真相,给出事实和真相恰恰应当是政府的职责,在不给出事实和真相或者事实和真相仍然不明的情况下,只能继续质疑下去,这就是韩寒那篇博文干的事。况且退一步来说,后来在所谓事实和真相已明的情况下,即法院证明胡斌没有掉包,韩寒立刻就写了一篇博文《居然真的是他》,这不恰好证明韩寒有错即改的良好品性吗?麦田为何无视或者忽略了呢?
江苏泰兴案,韩寒的博文是发表后立刻被删的《孩子们,你们扫了爷爷的兴》,麦田如出一辙地评论道:“韩寒压根没有真正试图去分析凶手杀人的原因,而是说 ‘这个社会没有出口,杀害更弱者成了他们唯一的出口’;‘这些杀人事件的产生很大原因是这个社会不公正,不公平’。这两个说法,都不是理性的。”韩寒此文写于5月2日,此前凶手已经被抓,如同福建南平案一样,凶手都是生活的失败者,底层的弱势群体。为什么生活的失败者和弱者泯灭人性,要向更弱者拔刀?韩寒分析的不就是“凶手杀人的原因”和社会机制的问题吗?“这个社会没有出口,杀害更弱者成了他们唯一的出口”;“这些杀人事件的产生很大原因是这个社会不公正,不公平”,这样的对社会机制的反省不正是理性地、“独立思考”之后的结论吗?我不知道麦田所谓的“凶手杀人的原因”是什么,但如果不对社会机制反省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就会引到凶手是一个变态杀人狂上去。如此一来就会把凶手杀人的原因孤立化,从而割裂开跟社会机制的关系,变成一起孤立事件。这是最可怕的,不对“弱者拔刀向更弱者”背后的社会机制进行反思,仅仅当作孤立的个案来看待来处理,怎么可能解开这个死结呢?
没有人说韩寒不能批评,也没有人说韩寒一贯正确,这样的常识还用反复阐明吗?对麦田反思的态度我认可,但他却是在用含混不清的概念来阐述,全部的立论基础都建立在“大众”和“大众情绪”这两个含混不清的概念之上。他的手法很巧妙,故意把“独立思考”和“大众情绪”对立起来,“大众情绪”成为精英对之的蔑称,却不去分析“大众情绪”背后公权滥用和信息不透明造成的这种情绪,因而迷惑性极强,更赢得了那些“为反对而反对者”的激赏。那些“为反对而反对者”之所以欢呼这种对立,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永远站在“大众情绪”的对立面,并轻蔑地看待所谓的“大众情绪”。
韩寒的“勇气”之类溢美之词,的确是外加的,跟他本人没关系。我相信韩寒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没有必要强调这个。韩寒最可贵之处恰在于“独立思考”,这一点麦田心知肚明,因此故意拿这个开刀,借助表彰他无关紧要之处而抹杀这一最可贵之处。
据以上分析,麦田此文最后的结论——“截至目前为止,韩寒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众的情绪。并且,是‘不论事实’地迎合”——就无法成立。至于他的最后一句话“本文,说与有心人”乃刻意为之,再分析下去就成“诛心之论”了,就此打住。
附:
警惕韩寒
一、2008年
1,要了解韩寒,一定要通读韩寒的新浪博客。如果通读韩博,你很快会发现一条重要的分界线——2008年!
2,在2008年之前,韩寒博客虽然也有涉及时政话题,但多数时候,他的博客还是“私人习作”范畴,多为个人生活,赛车,文化圈事件;2008年之后,韩寒的博客重心明显转移到“公共话题”(尤其时政话题)
3,2008年,是韩寒从自我走向大众的分水岭。韩寒的上述转型,比较陡峭。比如07年底的博文《上海一些不合理的交通设施》还蛮平和,摆事实;但08年之后,几乎再无这样平和的时政文章
4,我个人一直比较欣赏韩寒。当我梳理韩寒全部博客时,我才发现自己的这个“一直”,其实恰好也是从2008年开始。
5,也就是说,至少对我而言,韩寒是因为从2008年开始关注公共话题,才成为现在之韩寒;否则对我来说,韩寒和郭敬明并无高下之分,都是成功的文化精英,只是文学风格的差异
6,持续关注公共话题并发表言论,就是“公共知识分子”。2008之后的韩寒,所作所为全部是“公共知 识分子”的POSE。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更进一步,这就是韩寒的主要价值
7,但是韩寒多次强调自己只是“竖子”,拒绝“公共知识分子”称谓。究其原因,大众受了太多所谓“专家”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愚弄,使得“公共知识分子”在网络大众的眼中是一个“脏词”。同时由于民众的草根立场,“竖子”这样略显江湖气的词语,反而是很好的头衔。韩寒聪明的向大众讨了个巧
8,但无论什么称谓,公共知识分子也罢,或者喜欢议论时政的“竖子”也罢,除了“享受”媒体关注粉丝追捧等等“利益”外,同时也必须承担最基本的责任——尊重事实,尊重理性。
二、露馅
1,韩寒博客的内容,在2008年后非常“锁定”在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网络热点话题。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韩寒!
2,韩寒博客的文字,语感极强,尤适网络阅读。同时,文字幽默、讽刺、善用暗喻等等。总之,从技术角度看,韩寒的杂文文字国内一流。
3,韩寒博客的立场,几乎都占在公众认为的“弱势”一面。同情弱势,对抗强权。
4,永远的“热点”,一流的“文字”,正确的“立场”,这就是韩寒。这就是韩寒的魅力。
5,我自己也因为上述三点,而从不太关注韩寒,到成为韩寒的粉丝之一。尤其是其第三点“立场”。每次读韩寒的文章,总感觉这哥们咋说得那么对呢,咋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呢。但这样次数多了,直到韩寒的两篇文章出来,我才恍然大悟
6,第一篇文章是关于“七十码”的《胡斌进去,胡彦斌出来》。这篇文章的背景,是网络谣传法院掉包,普遍不信任法院。韩寒的文章压根不去分析事实,而是绕口令一般继续传递不信任。韩的不信任与公众的不信任呼应强化。由于韩寒与当事人有一面之缘,当时我就想,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命题,我会怎么写文章?基本上,我只有一个写作方式,就是根据我的“一面之缘”,去试图分析事实。但韩寒压根没这么做,他只是照例又“正确”地响应了网络公众的情绪。这篇文章,让我心里隐约不安。
7,第二篇文章是关于泰州的《孩子们,你们扫了爷爷的兴》。在文章中,韩寒压根没有真正试图去分析凶手杀人的原因,而是说,“这个社会没有出口,杀害更弱者成了他们唯一的出口”;“这些杀人事件的产生很大原因是这个社会不公正,不公平”。这两个说法,都不是理性的,但都是老百姓“爱听”的。读到这里,我才顿悟:要警惕韩寒
三、警惕
1,重复一遍,韩寒的价值=永远的“热点”+一流的“文字”+正确的 “立场”
2,第一点可算“炒作”,但无可厚非;甚至于,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POSE,韩寒必须如此。在这点上,我完全支持他。
3,第二点可算“才华”,绝对值得敬佩。在这点上,所有玩文字的朋友都可以向韩寒学习。
4,需要警惕的是“正确的立场”。这里,韩寒的“正确”并非对事实的尊重,而是对公众情绪的迎合。你真的找不出一篇文章,韩寒是站在大众的“对立面”!这太可疑了。大众情绪难道永远正确吗?!肯定不是。(比如第一例中的“七十码”,事实证明法院没有“掉包”)但是,韩寒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他所有的“立场”就只有一条——公众的情绪!
5,一位网友说,“为老百姓说话”不等于“说老百姓爱听的话”。诚然!
6,上述所有对韩寒的批评,与韩寒的商业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即本文根本不讨论商业利益。韩寒目前的商业利益,都是他应得的。
7,本文只想说的就一句话:截至目前为止,韩寒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众的情绪。并且,是“不论事实”地迎合。
8,本文,说与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