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大厦的中庭矗立着欧盟成员国的旗帜。
在中欧峰会即将举行之际,中共宣布解除对德国前欧洲议会议员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的制裁,试图以此修补与欧盟关系。然而,欧盟对此并未“买账”,批评声音持续。
专家分析指出,中共通过“制裁与解禁”的策略难以掩盖其支持俄罗斯、贸易失衡及人权争议等核心问题,欧盟对中共动机愈发警惕,中欧关系修复前景黯淡。
中共制裁解除遭冷遇 包瑞翰态度强硬
中共近日宣布解除对欧洲议会前议员包瑞翰及其家人的制裁,此举被视为峰会前的示好姿态。包瑞翰因批评中共人权问题及推动台欧关系,于2021年被列入中共制裁名单,导致中欧投资协定搁浅,双方关系跌至冰点。
现任台德民间论坛主席的包瑞翰在获得解除制裁后,在社交媒体X平台上严厉批评这一做法“远远不够”,质疑为什么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等机构和其他个人仍然受到制裁,并直言,北京领导层显然缺乏政治力量,无法终结这场“荒谬可笑的难堪局面”。
欧洲议会议长梅措拉(Roberta Metsola)办公室回应,希望通过对话和参与应对与中国关系中依然存在的挑战,特别是不公平贸易做法、对欧洲企业的限制以及人权问题。
台湾智库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吴瑟致对大.纪.元;表示,中共在此时解除制裁与其对国际局势的战略判断密切相关。“4月首次解禁恰逢美国关税计划推出,中方试图利用美欧贸易摩擦来构建抗衡美国的联盟。当前再次解禁是为即将举行的中欧峰会铺路,向欧盟递出橄榄枝。”
吴瑟致进一步分析,过去中方制裁这些欧洲政要主要是为了维护颜面,如今愿意解除制裁显示其已顾不上颜面,面临的内外压力巨大。“虽然美中在关税问题上有阶段性共识,但整体关系无法改善,中方只能转向欧洲寻求突破。”
中欧峰会前景黯淡 议程大幅缩减
7月初,中共外长王毅访问欧盟。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Kaja Kallas)在布鲁塞尔会见王毅时,严正要求中共解除稀土出口限制,并警告中国企业和俄罗斯进行敏感交易,不仅削弱对俄制裁,也凸显中共在国际责任上失职。
即将于7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欧峰会也面临多重挑战。彭博社透露,北京计划将峰会日程压缩一半,取消商务峰会及经济会议,凸显双方关系低迷。
更令人关注的是,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原本希望习*近*平能够出席峰会,但这一要求遭到拒绝,习*近*平将由李强代替出席。这一变化反映出中方对此次峰会的重视程度有限。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沈明室告诉大.纪.元;,在中欧峰会背景下,欧盟面临矛盾处境:“一方面认识到中共威胁并提高防范,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断绝经济往来。特别是在美国对欧盟也征收关税的情况下,欧盟需要与中共保持某种互动机制。”
沈明室指出,中方采取了惯用的外交手法:“先制造紧张关系,然后适度释出善意,试图让对方认为中共有真正善意。但这种做法并不完整,相关智库制裁仍未解除。”
法国《快报》(L’Express)刊文形容即将来临的中欧峰会为“注定失败的会议”。
贸易争端加剧 结构性失衡难解
中欧贸易关系失衡问题正日益严重。今年上半年,中共对欧盟的出口增加了7%,而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却下降了6%。去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约6060亿美元商品,而欧盟对中国的出口仅约2500亿美元。
电动车成为双方贸易争端的焦点。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45.3%的关税,而中方则对欧盟白兰地征收最高34.9%的反倾销税作为报复。更严重的是,中方对稀土磁铁的出口管制给欧洲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业、国防工业以及半导体制造商造成重大影响。
吴瑟致认为,欧盟关注的是中国产能过剩导致的不公平竞争,长期对中共贸易行为和人权问题持批评态度。“欧盟近年来也关注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扩张和台海问题,部分欧洲国家已站在中共对立面。因此欧盟不会在美中间做选择,而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
中共分化欧盟策略受挫 国际影响力下降
实际上,中共并不是真心对欧洲示好。专家分析指出,中方目前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分化欧盟国家,并联合欧洲制衡美国。
2024年,习*近*平访问法国、塞尔维亚与匈牙利,试图通过双边关系突破欧盟的整体立场。然而,这一战略效果有限。法国学者指出,北京高估了塞尔维亚与匈牙利的影响力,也错误解读了法国的战略意图。(相关报导)
此前,川普政府公布对欧盟施以高达30%的关税,欧盟并未如期于7月14日实施先前公布的报复性关税,这让中共想“联欧抗美”的战略盘算落空。
旅澳历史学者李元华对大.纪.元;表示,欧盟逐渐意识到,中方的经济利诱微不足道,其对欧洲根本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危害远超经贸利益。“各国通过具体事件,越来越看清中共的真实面目。被制裁的欧盟议员不仅为台湾发声,还关注中共在俄乌战争中暗中支持俄罗斯的行为。”
吴瑟致也注意到中方拉拢欧洲能力的局限性:“中国疫情后经济发展不利,对外经济能力受限,过去的一带一路、中欧投资合作等项目效果不如预期。中共目前处于非常下风的处境,能够拉拢欧洲的手段和合作项目越来越有限。”
中欧深层分歧难以弥合 关系修复前景不明
即使在气候变化这一传统合作领域,中欧双方也出现严重分歧。据报导,北京多次要求就双方共同保护气候承诺发表声明,但欧盟拒绝达成协议,除非北京承诺加强温室气体减量。
彭博社报导指出,根据其获取的欧盟内部文件,欧盟计划制裁两家中国地方性银行,指控其协助俄罗斯规避欧盟对俄贸易限制。这是欧盟首次针对第三国金融机构实施制裁,显示其对中国在俄乌战争中角色的警告进一步升级。
沈明室强调,现在欧盟各国议员都很了解中共的行为模式:“在国际上言行不一致,有时给予小利但最终索取更多,并利用对方分化欧盟团结。在中共持续援助俄罗斯的情况下,欧盟不会完全放心。”
他进一步指出,欧盟外交部长和北约国家都认识到中俄共同威胁。“虽然欧盟希望美国将更多资源投入欧洲制衡俄罗斯,但如果美中对峙升级,欧盟和北约最终还是会站在美国一边并提供必要援助。”
他说,中方试图通过小幅让步来修复关系的做法,难以解决双边关系的根本问题。在价值观、战略利益和发展模式存在深层分歧的情况下,中欧关系的修复之路依然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