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峥|没有三毛的一带一路:当代中国的流动性幻觉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王峥|没有三毛的一带一路:当代中国的流动性幻觉
作者:

没有三毛的一带一路:当代中国的流动性幻觉·王峥(新加坡)·

在今天这个动辄谈全球化与出海战略的时代,我们或许很难想像,一百多年前的梁启超,竟能毫无阻碍地往返于东京与旧金山之间——他想去就去,去了就办报,还能把清代的“进士”身份转译为美国人口中的“Master Degree(硕士学位)”,获得当地华人与政商界的盛情招待。这绝不是因为当时的交通比今天方便,签证政策比今天宽松,而是因为那一代人——或更准确地说,那一代少数精英知识分子,所拥有的文化流动性,几乎是今日中国所难以再现的。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我们从根本上放弃了对世界的想像力。

历史的反讽在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几乎还没有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籍”概念,他们在帝国的废墟上徘徊,身份流动,语言混杂,但那群人却异常敏锐地捕捉到全球思想的风向,理解宪政制度与报刊言论的逻辑,甚至试图用东亚的语言系统对抗西式的话语权。今天我们可以在数小时内直飞伦敦、迪拜、开罗,手机打开就是中文导航与支付宝,但我们的文化反应能力与世界互动的密度,却早已从思想的主动者退化为资源的消费者,甚至是输出的投机者。

这种流动性的差距,不只是“能不能出去”的问题,而是“出去之后要做什么”的问题。如今一个人可以在海外买房、外派、创业,甚至成为当地的“金主”,如同“美国工厂”中的“曹德旺”,但他对当地文化产生的影响力和共鸣度,几乎是零。说得尖锐一点,我们只是把中国内部熟悉的那套商业模式或投资逻辑平移了出去,包装成国际化的样子,却未曾真正理解或尊重在地性。

过去的流动,是一种知识性移动与文化性参与。当年的梁启超、章太炎、鲁迅林语堂——他们离开中国,不是为了建一个贸易站,而是为了思想的交锋与文化的生成。鲁迅在仙台看见解剖课上的中国人遭羞辱,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林语堂在美国编写英语读本,输出“中国幽默”;他们无不是把自身置于“他者”的语境里,主动翻译与诠释自己。

而如今,我们外派去非洲、东南亚、中亚,建起一带一路的工厂、铁路、港口,但除了少数经贸文宣文章以外,有谁能清楚地说出非洲的族群结构、语言流变与思想史?更不用说在文化上激起什么实质性的对话或反思。我们连一个当代版的“三毛”都培养不出来——没有哪个中国人真的在撒哈拉生活多年后写出一本真正有触感、有深情、有批判性的作品,而大多数中国人仍靠“援外医生”“非洲饥饿儿童”这类新闻甚至是“生日祝福舞团”“请原始人吃辣条”的猎奇视频来理解整个非洲大陆。

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国际化,是一种文化上不愿受孕的全球化。中国确实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走出去”了,但我们走得太快,以致忘了留下想像力与文化好奇心。我们以为自己正在全球布局,其实只是在复制自己。

企业出海,成为“国际公司”,但真正关心当地教育制度的有几人?学术交流密集,但真正能用在地语言进行非功利对话的又有几人?我们崇尚“讲中国故事”,但讲得最多的是“中国故事怎么征服世界市场”,而不是“中国故事如何被世界理解,或与世界互相改写”。

而这种对文化“不敏感”甚至“不感兴趣”的趋势,其实也正悄悄侵蚀我们对“中国文化本身”的再生能力。当一个社会对外部世界失去文化想像力的同时,它对自身的文化也会趋于僵化与工具化。如今的“中国文化”经常变成一种政治标语或经济外衣,而非一种活的生命体。从孔子学院到“国风美学”,从国潮服饰到唐诗宇宙,一切文化都被拿来做形象工程,或流量转换,真正的交流、冲突与互鉴几乎被排斥在外。

我们建设基础设施,但没有搭建文化桥梁;我们想在世界讲话,却忘了语言的基础不是发音,而是倾听与感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天很多的“一带一路”故事看起来成功——数据漂亮、投资回报稳定、当地就业提升——但文化上却沉默无声。因为我们输出的不是“文化”,而是“样板”。这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文化摹本的复制。我们输出的不是对异域世界的深刻理解,而是中国内部秩序和市场模式的延伸。我们很少再在历史和地理的尺度上去重新想像中华文化。

我们可能已经接受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逻辑:只要带动了GDP,就代表我们与世界成功对话了。但这种“经济殖民”式的自满,其实掏空了文化的土壤。三毛当年不过一介女子,却在撒哈拉完成了一种跨文化的生命写作。今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全球奔走,但却很少有人用在地语言记录一次诚实的跨文化生活经验。那是一种文化虚无的集体症状。

我们不缺“走出去”的能力,但缺乏“走进去”的愿望。我们可以去很多地方,但越来越不愿“在那里”发生文化的移动与感受。这是一种表面扩张下的深层收缩。

如果说,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曾经靠翻译、办报、著书、结社去建构一种跨文化身份,那今天的我们是否愿意去问:我们的文化存在,是否还有“他者”作为参照?我们的文明观,是否能再度从疆界之外,找回一种新的自我想像力?

没有三毛的一带一路,也就只是一条铺满钢筋水泥的沉默长路。它连通了贸易,却没有连接灵魂。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12/224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