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史中,李嘉诚是一个充满争议却也不可忽视的名字。关于他在海外投资和撤资的消息层出不穷,最近更有传闻称李嘉诚在美国压力下出售其在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再度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许多针对他的谩骂和攻击,从之前高喊"别让李嘉诚跑了",到今天将他贴上"卖国贼"的标签。然而,在情绪化的争论之外,值得我们回顾的,是李嘉诚在改革开放时期乃至此后四十多年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以及作为一位商人,他承担了怎样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卖港"与"卖国"的诘责
李嘉诚多年来一直被冠以"地产大亨"的头衔,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等地都拥有大量投资和不动产项目。由于他的产业分布极为广泛,从早年的地产业务到后来的港口、能源、基础设施、零售业等,都能看到他旗下企业的布局。因此,"李嘉诚卖出资产"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成了一种敏感信号,似乎只要他在某地出售产业或撤出资金,就意味着他不看好那里的前景,或者在"耍手段"将利润拿走;再加上大众往往对于富商的国际性资金流动知之甚少,因此只要一有与"撤资""出售"相关的消息,便容易被冠以"看衰中国""卖港""卖国"的标签。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美国在地缘政治、经贸冲突和战略布局上频繁施加压力,无论是加拿大、日本、墨西哥、法国还是英国等发达经济体,也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美国的种种掣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跨国企业和投资人调整海外业务布局、寻找更安全或更具成长性的市场,本身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某些人以"民族气节"或"爱国情怀"来要求一家企业家族独立对抗一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固然不代表我们就此否定爱国主义,也不意味着商业逻辑高于一切;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本质是经济组织,自身运转所依赖的就是市场和资金的流动。让一家企业仅凭一己之力抗衡强权,并不符合现实逻辑,反而容易让出资人和投资者陷入更大风险。
被忽略的历史功绩
在李嘉诚身上,存在着被公众经年累月忽视的另一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在航运和国际贸易上曾经面临相当多的困难。由于中国当时与西方国家缺乏深入的经济合作,外界对中国的国有航运企业并不熟悉,甚至存在种种疑虑与限制。很多外国港口对中国的远洋货船并不友善,或拒绝停靠,或提高泊位费用等,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相当大的阻力。然而,李嘉诚却在那个年代大胆地抓住机会,通过个人及其企业的力量投资、兴建、收购多个海外港口,为中国远洋货轮提供便利的停泊和装卸货设施,减少了阻碍与额外成本。
从长远看,这既为李嘉诚的企业带来了商业回报,也实实在在地为处于"闭关"多年、渴望打通世界市场的中国拓宽了航运渠道。有人或许会质疑"他赚了不少钱",但不能简单忽略,这些商业投资在那个尚未完全融入全球化的时代起到了什么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嘉诚为中国在国际航运业上迈出关键一步,提供了"敲门砖"式的帮助,也让国人对国际海运模式有了更直观的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