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66年,京城里刮起破四旧的风暴,有些人开始被赶出京城,遣送原籍。丁东居住的大院里有个叫粟天延的,他爷爷屋里挂着一张照片,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合影,里面有周恩来、朱德,也有粟天延的爷爷粟丰。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历史,只知道起义失败后几经波折,成了民主人士。1966年夏天,已经过了花甲的粟老先生被当作地主,遣送广西老家,很快就被折腾死了。粟天延也从此离开大院,丁东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那段时间,许多人家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处理各种容易招来麻烦的东西。有户人家在抽水马桶里销毁书画,把楼里的下水道堵了,粪便都溢出来了。
不久风暴也刮到了丁东家。丁东祖父是城市贫民,成分没有问题。但他外公家比较富裕。外公去世很早,外婆后来就一直住在丁东家。外婆是家庭妇女,所以成分上也没什么问题。文革开始后,清理阶级队伍,到处划成分。一个堂舅来信说,外婆名下有二亩坟田。丁东父亲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一接到信,慌忙赶到同住一院的机关领导家里汇报,问是否要把岳母赶回原籍。幸好领导的妻子人很善良,她在旁边阻拦说:二亩田算什么地主?老太太都80多岁了,赶回去不被红卫兵打死,路上也难保性命。
就因为这句话,丁东外婆没走,也就没事,后来还活到了90岁,得以善终。丁东母亲每次说起那位领导的妻子,都满怀感激地夸她是个好人。
02
李新,建国后任人民大学教务长、党委副书记。
57年反右运动,书记胡锡奎分配他指导新闻系和档案系的运动。有一天,由新闻系组织召开北京新闻界座谈会。系主任安岗要李新主持会议。参加座谈的新闻系统的人士,都不知道毛教员“引蛇出洞”的策略,所以发言非常激烈,对当时的新闻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受会场热烈气氛的鼓舞,安岗也按捺不住起而发言。他说:“毛主席就不断说,他最不爱看《人民日报》,死板板地……”李新见苗头不对,赶忙悄悄扯他衣服,暗示他停止发言。结果扯了两次衣服,安岗仍然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李新只好宣布休会一刻钟。休会时,李新把安岗拉到一旁,警告他不要再说。等重新开会时,李新故意问安岗是否还要继续他的发言,安岗借机说他的意见已经讲完了。李新于是请其他同志发言,特别提到请校外人士发言。
此话一出,彭子冈当即起身发言。她首先批评《人民日报》,说它拥有那么多的人,花了那么多的钱,结果却完全脱离群众。她问道:“现在,谁还喜欢《人民日报》呢?连毛主席也不爱看了。”她说到这儿,会场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彭子冈受到鼓舞,随即又说:“《大公报》人手不多,经费又少,但就是效率高。不但消息快,而且文章好,有许多文章,很快就流传全国……”
她越说越来劲,直到她丈夫徐盈出面劝阻,她才结束了发言。
这次座谈会的记录,很快就整理出来上报了。彭子冈因为这次发言被划成了右派;安岗是新闻系主任,对他的发言记录得很少,上报时又有删节,因此逃过一劫。彭子冈是校外来参加会议的名记者,那天她讲得最多、最激烈,所以记录者对她的话记得最详细。后来根据记录材料来划分右派,她自然首当其冲。
彭子冈是彭华的姐姐,抗战期间,彭华和李新在青委系统共事。1946年,李新在北平军调部工作,与彭子冈和徐盈成了好朋友,大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然而,就因为参加李新主持的座谈会,竟被划成了右派。
这使李新一辈子深感内疚。他记得保护安岗,却忘了保护彭子冈。如果他事前给彭子冈打个招呼,岂不是也可以使她免于祸患吗?真是太对不住朋友了!对此,李新一生引以为憾,始终感到内疚。
03
1955年6月3日,上面指示开展肃反运动。张闻天主持的外交部肃反运动迟至1955年7月21日,才由张闻天作了动员报告,足足迟了一个半月。
8月5日,张闻天去北戴河休假。一个月假满回来,他发现一些干部因为思想问题被当成“反革命”,而领导运动的同志还在强调克服右倾。一些单位甚至采取了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搜查和拆阅私人信件,大搞体罚和逼供信。
张闻天决定纠正偏差。他强调说,“现在应该反左,不是反右”。并宣布停止群众性的肃反运动,转入专案审查。他提醒说:“大多数干部的问题只要经过审干的方式就可以获得解决,采取群众斗争的办法是错误的。”
在肃反那样的压力下,敢于这样说话的,也只有张闻天了。
据萧扬写的《张闻天在外交部主持的反右运动》,谈到55年至56年的肃反运动,外交部“最后竟没有斗出一个反革命”。这件事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来主持肃反运动,恐怕就不是这种局面了。无论如何,总是会揪出一批所谓的反革命。
所以不要把责任一概推给上面,下面的具体执行者也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好人,会尽量缩小伤害的范围;坏人,则会借机报复,将打击面扩大化。
04
王良昭是乐山一中高66级学生,文革中解救过校长欧阳秋。那天,几个红色造反兵团的女生批斗欧阳秋,让她头戴高帽,人站高凳。感觉仍不解气,又将她拖到地上拳打脚踢,甚至用铁锤重击她的后脑。欧阳秋顿时眼冒金星。几十年后,欧阳秋在回忆录《往事随笔》中提及此事,说她过去读书,看见“眼冒金星”这个成语,并不能真正感受到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直到自己被重重一击,眼前顿时像有无数的星星在闪烁,才知道这个成语形容的情景是多么准确。
她当时惊恐万状,心想今晚是难逃一劫了,会不会被毒打致死?危急时刻,王良昭突然走了进来,指着欧阳秋鼻子大声吼道:“欧阳秋,你太不老实,你滚下去,好好反省,明天再来交代罪行。”欧阳秋这才脱离险境,跌跌撞撞地走了出来。四十年后,提起这段往事,欧阳秋仍心怀感激,特地将此事写到了自己的回忆录中。。
文革中的红卫兵,并非都是魔鬼,也有不少良善之辈。文革初始,老师行动受限。乐山一中高66级学生梁成新,正在学校大门旁边的屋子里写大字报,耳闻外面人声嘈杂,探身一看,原来是班主任熊建文意欲出门,被几个低年级学生横加阻拦。梁便招呼说:“让他走,让他走。”熊老师这才被守门的学生放行。几十年后同学聚会,邀请老师参加,熊老师回忆起当年情景,提到此事,仍热泪盈眶。无独有偶,语文老师郑维中也有难忘之事。有段时间,批斗老师成风,一群学生在教室商量,准备第二天把郑维中抓来批斗。刚巧被路过教室的邹汉源听见,跑去告诉了江孟业。两人避开众人,将消息偷偷通报给了郑老师,才使郑老师连夜出逃,躲过一劫。后来江孟业落难,被诬陷书写反标,痛不欲生,郑老师听到消息,特地赶往乡下,劝慰鼓励,让江孟业挺过灾难。师生二人由此结下深厚友谊。
2025年0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