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新闻NIKKEI》报导,从中美两国之间的直接投资来看,美国企业的“去中国化”十分明显。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按现金流计算)为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约4成,在2014年以后的10年减少了约5成。2014年美国对中国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但采取对华强硬政策的川普政府上台以后,对中国投资逐渐减少。
川普政府上台后逐渐减少对华投资
2023年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中,汽车等“运输设备”同比下降99%,而“机械”也大幅下降了9成。整个制造业的投资总体减少了3成。不过,美国的大多数供应链仍依赖于中国,“去中国化”并非易事。
外媒指出,美国IBM正在推进关闭,或搬迁中国的研发部门至海外。据中国媒体报道,预计将有约1600人受到影响,相关职能将转移至印度等海外地区。IBM表示:“将根据需求调整运营体系,对中国客户提供的服务不会受到影响。”
40年前,IBM进入中国市场。自2010年起,IBM开始全面向中国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提供服务器和数据库,负责扩大通信基础设施。但是,因为中国经济低迷以及中国企业推进国产化,IBM的中国业务逐年萎缩,2023年在华销售额同比减少两成。2021年还在中国关闭最先进的研究所。
《日经新闻NIKKEI》报导,缩小中国业务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中美对立。在中美相互加强数据监管的情况下,美国企业从中国基地向美国传输数据受到限制,基地之间的协作变得十分困难。
据媒体报道,微软5月在讨论让部分中国员工调到国外工作的计划。对象为AI等部门,据美国媒体报道,这一计划涉及700~800名员工。
虽然美国拜登政府强化对中国的限制,致力于构建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但现实是“去中国化”的进程没有明显推进。美国力争国产化的EV电池和半导体材料仍大多依赖中国。半导体的关键材料镓的全球供应中,中国占98%,锗的全球供应中,中国占6成。EV电池7~8成依赖中国。
《金融时报》报导称,由于中美对立带来的中国出口限制,半导体的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欧美半导体厂商。
在中美对立的背景下,也出现了增加中国投资的情况。美国半导体大型企业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2023年表示将投资陕西西安的工厂。作为美国限制出口半导体的对抗措施,中国试图阻止从美光科技的采购,但美光科技则希望通过强调在这种情况下仍长达20年的投资和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来缓解中国方面的情绪。
另一方面,综合外媒报导指出,通用汽车(GM)正在中国进行研发部门的裁员和减产。中国汽车市场上,比亚迪等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占率不断提高,外资品牌的份额从2020年的约6成下降,到了2023年的约4成。
中国厂商的国产化进程加快,纯电动汽车(EV)领域的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在本田、日产等日本车企缩减业务的同时,美国企业也开始收缩中中国
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CEO)玛丽·博拉(Marry Barra)7月底表示:“中国的固定成本削减措施还不够,正与合资伙伴重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