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曝:我和章子怡不得不说的故事 * 阿波罗新闻网
娱乐 > 大陆娱乐 > 正文
惊曝:我和章子怡不得不说的故事

    
    
    生长在北京章子怡,父亲是电信局干部,母亲曾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儿时的章子怡长得瘦瘦的,小小的。母亲的同事看她这么单薄,建议她学体操,于是妈妈把她送到宣武区体校,恰巧这一年没有体操班,老师建议她去学舞蹈。就这样,8岁的章子怡走进了宣武区少年宫学习舞蹈,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感到了舞蹈表演空间的狭小,她不甘心一辈子做舞蹈演员,更不甘心一辈子给人家伴舞。她要找自己的立足点,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于是她想到了戏剧,想到了电影。
    
    可是自己的本事再高再优秀,没有人看中你还是不行的。其实章子怡打小港台的歌星很崇拜,从她嘴里经常蹦出一串串歌星的名字,说起他们的生日、星座、爱好等头头是道,由于过分沉迷于那些歌星,就连梦里也时常做着明星梦,她时常对我说,希望哪一天能成为一只骄傲的白天鹅!我很钦慕她那种不服输,积极向上的精神,其实按照她164CM的身高,49.5公斤的体形,做一个演员是很贴近的。
    我和章子怡不得不说的故事


    
    但是章子怡步入社会后,求职频频碰壁,她就非常崇拜那些腰缠万贯的歌星,挣钱怎么就这么容易。此时的章子怡就想快出名,因为出名来钱快。但是出名谈何容易呢,章子怡又没关系没背景。于是我陪她来到一家点子公司,点子公司的经理把章子怡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后,然后盯着她的额头说:“只要你给了两万元费用,我们为你量身定做一套策划方案,包你成名。但在你成名所得的利益中,我们要40%的提成。”
    
    章子怡用疑惑的眼光打量了经理一眼:“真的吗?”
    
    经理说:“你放心,我们可以签份协议,如果不能出名,我们全部退还你。”
    
    章子怡看了我一眼,想了想说:“我考虑一下吧。”转身就出了那家公司。后来章子怡就四处筹钱,筹够后,她来到点子公司签了协议。经理说:“现在你一切都要听我们安排了。”经理拿出一支笔,在章子怡的额头上画了一个圈,写上了“广告招租”四个字。然后掏出手机打了几个电话,带着章子怡走上了街头,人们都把目光投向章子怡的额头。在一家酒店里,经理接待了几位记者,几位记者用相机对着章子怡的额头啪啪一阵乱拍。记者走时,经理给他们每个人塞了一个红包。
    
    第二天,各大报纸出现了章子怡的照片,配上的文字说明是“美女出卖额头”、“广告招租”等,省外的媒体也纷纷转载了。接着各大媒体跟踪报道章子怡的最新消息,几个厂家纷纷找上门,欲定章子怡的额头,最后一厂家以100万元买下了章子怡的额头。转眼之间,章子怡名声顿起,人们记住了章子怡的名字。
    
    不久,媒体又报道,章子怡胸部广告招租,几家大公司纷纷争夺,最后一家乳业公司以500万元成交,章子怡的胸部便出现了“×牛乳业”几个字。全国各大媒体又纷纷报道,章子怡名声红遍大江南北,身价倍增……
    
    接着点子公司的经理请了摄影师,给章子怡拍了一套写真照片,还给章子怡建立了“子怡姐姐”的网站,把这些风韵十足,带点半裸的照片全贴在网站上。接着媒体又轮番轰炸报道“子怡姐姐”的情况,又是专访,又是电视短片。一家全国有名的综艺节目还邀请她参加了“未来超级女明星”大赛,她一路过关斩将,最后一举夺魁,获得了“未来超级女明星”的称号。
    
    终于,一家有名的影视公司点名要章子怡担任女一号,从此章子怡踏上了影视圈,成了大名鼎鼎的章子怡,而不是以前的那个黄毛丫头章子怡了。
    
    不久,关于章子怡的绯闻不断,一会儿是跟某导演上床,一会儿是跟某歌星谈恋爱,一会儿又是跟某大款在海外度蜜月……可是章子怡始终不气馁,努力在表演业内学习奋进着......
    
    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章子怡了。
    
    后来,我作为章子怡的朋友有幸遇见了她,一阵欣喜后,她请我到市里最豪华的酒店吃饭,她说:“现在成名很简单,只要有信心,有魄力,有时还需要点厚脸皮,就是不要脸……现在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但又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比如爱情、亲情、友情……”说完她哭了。
    我和章子怡不得不说的故事


    
    是啊,一个演员真的很不容易,她出名了,公众就想当然地认为上帝为她开启了幸运的大门,她早期的艰难奋斗经常不为人知,直到有知情者披露他们的奋斗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在苦寒来”,娱乐圈看似光眼迷离,实则刀光剑影。道路坎坷,压力重重,很是不容易啊!
    
    章子怡,我们是一起玩大的,希望你能在中国的影视界,乃至世界的影视界深深的烙上你的印痕!我,章子怡,永不服输!
    
    你的朋友---阿江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网文转载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07/1214/6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