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2011年,当中共国房地产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国人对迅猛上涨的房价十分关切,时任总理温家宝在与网友交流时,有关房地产问题讲了一段轰动全民的话:“在这里我也想说一点对房地产商的话,我没有调查你们每一个房地产商的利润,但是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温把高房价的问题推向房地产商,确实中国房地产商有着不道德的一面,比如行贿官员、空手套白狼、囤积居奇、哄抬房价、欺诈消费者等,恒大集团的破产,就是因为许老板身上流着不道德的血液造成的。但是,高房价中国政府就没有责任吗?土地出让金年年创新高谁受益?有地产商透露,新建商品房需要缴纳人防费、环境评估费、蓝图审查费等50余项费用,涉及约25个部门,总体成本占到开发商成本的33%,这些过重的行政费用地产商不得不转嫁到购房者身上。很显然,房地产的最大获益者就是中共自己,温家宝的房地产道德论,是诿过于人的,那么究竟中共在房地产领域流的是什么”血“?”血型“又是什么?本文将以“检验报告”的形式,为读者详尽检测中共这二三十年在房地产的行为结果,清单内容的主要是报告:中共在房地产发展中采用怎样的经济掠夺模式,高房价的存在,它是如何深度绑架中国经济,它的野蛮发展又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颠覆了国人过去的观念。
检验项目之一:土地财政。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核心——土地财政。
今日回看中国房地产发展之路,“土地财政”正是一条祸国殃民的歪路,这个定论的依据是什么?在讨论中国房地产之前,首先以华人社会为主的香港和新加坡两地的房地产政策作对比就十分清楚了:当中共国房地产启开之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可惜中共当局摸到了香港地产模式的那块石头,中共政府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即抄袭香港走“土地财政”的歪路,结果是令房地产的泡沫越吹越大,至今时无法收拾。
所谓“土地财政”就是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的支出。当初香港殖民地港英政府基于香港人多地少,土地供应紧张的现状,港府实行了土地批租制度,这种制度限制了土地所有权的转让,政府出让的只是土地使用权,承租人只能在租期年享有土地的使用权。由于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供应有限,所以地价不断上涨,而港府也因出售公共土地使用权获得丰厚的财政收入,很好地解决了港府财政收入不足的困难,香港是自由贸易港、避税天堂、无论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都非常低,因此香港的财政收入,是高度依赖房地产行业的,据香港多年的财政报告可以得出结论,港府收入的大概一半以上来自房地产行业。香港的土地财政是基于“小岛经济”的特色而制定的,也造就了在香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四大家族:分别是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他们均以房地产领域发家的。土地财政制度虽然对于香港来说是成功的一面,但也暴露了不少的社会问题,香港从港英政府到特区政府一直无法很好地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特别是近年,高房价令年轻一代港人望楼兴叹,公屋兴建令特区政府数度失信,轮候市民望穿秋水,一房难求,最令外人可怕的香港特色笼屋、㓥房、棺材房仍然存在于这个发达繁荣的都市之中,据统计竟然还有超过22万人“蜗居”于遍布全港的11万间笼屋或㓥房之中,对此连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也督促港府落实解决困扰多年的房屋问题。可见,“土地财政”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却始终搞不定香港住房问题的沉疴固疾。最致命的是近年香港的发展已经后继乏力,各项经济指标均被新加坡超越,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被新加坡所取代,香港的衰落,除了政治因素影响之外,也与多年来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基层港民不能安居乐业,形成不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去年12月,香港财政司长陈茂波披露:本年度由于卖地收入大幅减少,印花税和利得税收入也相应减少,所以香港今年的财政赤字预料由四百多亿增至一千多亿。可见,时至今天“土地财政”在香港恐怕也玩不转了。
而同样是弹丸之地的新加坡,也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但新加坡政府自始至今没有实施“土地财政”的政策,在土地开发、解决住房问题上走出一条与香港截然不同的路。本来,新加坡政府面对国土面积仅有699.4平方公里,却居住着448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为世界第二大的国情,可以通过大量出售国家资源的土地和高额征税来获取垂手可得的财富,但当时执政的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先生却没有选择这一卖地求财,养肥政府,洗劫民众的政策,而是别开生面地坚决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就是放弃了政府自己巨大收益的同时,还出钱出力为人民建造公共住房,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国民住房普惠性制度,如果说在西方社会,公共住房主要是为了社会弱势群体,那么在新加坡,公共住房是为全体社会成员而建的,政府认定住房问题是社会性的民生问题,是不能推卸的责任,更不能官商勾结,借住房共同牟取暴利,所以新加坡建国后从李光耀到吴作栋,再到李显龙政府都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最终使住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目前约有82%的家庭居住在政府公共组屋中,而且公共组屋质量和配套不断提高,令新加坡人住房从“有房住”进入“住得更舒适”的阶段,人均住宅面积超过25平方米,所以新加坡住房以人为本的“居者有其屋”理念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还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为此也受到联合国人居署的高度赞扬,2008年联合国授予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计划”公共服务奖,2010年新加坡建屋局被纳入“联合国人居荣耀名册”。虽然新加坡政府不通过“土地财政”来获取收益,但新加坡的国民经济发展却是骄人的,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与民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由于政府为国民解决了住房问题,人们可以全力投身于工作之中,发挥创新创造力,国家发展生机勃勃,繁荣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