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从官媒的知名记者到出走海外的独立媒体人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柴静:从官媒的知名记者到出走海外的独立媒体人
作者:
2025年6月9日,柴静发布视频回应12年前出版的《看见》一书在大陆被禁,她表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群人,一个片子,一本书可以失去,可以毁掉,但无形东西却会留下来,它不反抗,但你也不可能剥夺。”即使你现在身居高位,但如果有一天你失去权势的时候,你不想被当成一个东西,而是一个人。

近日,知名媒体人柴静接受BBC访问,谈及二十多年的媒体生涯经历和感受。柴静曾供职于中国中央电视台,2014年离职央视,2017年移居海外,现为独立媒体人、YouTuber。2023年7月,柴静开通了个人YouTube频道,并宣布于同年8月17日开始播出独立制作的六集系列纪录片《陌生人——对话圣战分子》。2025年5月,柴静10年前出版的自传体书在中国被下架,也让她再次回到舆论浪尖。

柴静的YouTube频道正在接近100W粉丝

柴静的YouTube频道分析数据

2025年6月9日,柴静发布视频回应12年前出版的《看见》一书在大陆被禁,她表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群人,一个片子,一本书可以失去,可以毁掉,但无形东西却会留下来,它不反抗,但你也不可能剥夺。”

即使你现在身居高位,但如果有一天你失去权势的时候,你不想被当成一个东西,而是一个人。——柴静

基于这一期BBC对于柴静的报道,我们可以梳理出柴静的人生轨迹:

早期经历(1976-2000)

1976年,柴静出生于山西。

大学时期,柴静在湖南完成学业。

之后,柴静在湖南当地成为小有名气的电台主持人。

2000年,一通来自陌生人的电话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柴静曾提及,那通电话来自中国中央电视台知名制片人陈虻,邀请她加入让很多人仰视的央视。“面试时陈虻问我,做新闻关心什么?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是我们互相选择的原因。”(BBC)

央视时期(2000-2014):

2003年,柴静调至央视知名的调查节目《新闻调查》。

2003年非典报道:柴静因”零距离”采访医院病患成名,获年度风云记者称号。

《新闻调查》时期的许多报道关注底层群体、民主法治,也为柴静赢得了”公知”声誉,但她视自己为一位记者与作家。

2011年,柴静主持访谈节目《看见》,深度报道了征地农民、女死囚、重庆”打黑”、留守儿童、同性恋者等社会边缘群体和敏感议题。

2013年,《看见》节目停播(最后一期是清华大学“朱令被投毒”案)。2014年,柴静辞职离开央视。

她在近期影片中分享这样一段往事:非典疫情过后不久,刚上任的中共总理温家宝探访央视,对包括她在内的央视媒体人说:“记者要对人民有感情。”柴静忆及当时在交流中对温家宝说:“我们记者自认为有感情,但新闻调查节目有时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成品不能播出。”对此,温家宝则以一次下乡与贫农的偶遇回应。(BBC)

转型时期(2015-2017):

《穹顶之下》:2015年自费制作雾霾纪录片,获2亿浏览量后被全网下架。

2017年移居欧洲:继续独立媒体工作。

相关阅读:大象公会|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视频网站删除《穹顶之下》,注意控制有关评论。新一期媒体人员微博、微信账号报备工作开始,请相关人员主动提交账号信息。再次强调媒体人员不得在公共平台使用个人或官方账号发布违规内容,否则将严惩。(【真理部】视频网站删除《穹顶之下》)

自媒体时期(2023至今):

2023年柴静转型做YouTube自媒体,至今发布50部视频。首支影片为自制纪录片《陌生人》,聚焦欧亚伊斯兰“圣战士”的恐怖行动背后的宗教禁忌。

关注议题:涵盖义和团、文革、六四、维权人士、朝鲜战争、俄乌战争、国共内战等话题。

柴静制作的一部文革纪录片获得近百万点击量,该片首次公开清华物理系创系主任叶企孙的文革日记和照片,让她感到“织补了历史缺漏”的满足感。

柴静制作的视频已经多次触碰“敏感议题”,对此柴静认为社会应该有人”平静、诚实、公正地叙述禁忌”,因为“一个社会有禁忌就不健康了”。

触及“禁忌”是否要付出代价?譬如,会不会因此无法回国?柴静说:“我对新闻工作者的宿命很早就看得很清楚。我做《穹顶之下》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清楚后果。我不左转、不右转、不后退,也不加快步伐,只是按自己的脚步走。”(BBC)

阅读全文:BBC|柴静:从中国官媒的知名记者和“公知”到出走海外的独立媒体人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BBC中文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04/224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