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样进行反对派政治训练?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中国怎样进行反对派政治训练?—社会运动骨干培养和公民政治训练基础

社会运动骨干培养和公民政治训练基础

在开始今天的节目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梦。

大概两年以前,我做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梦。我梦见跟老师和同学几十个人组成了一个旅行团,由于我们的大巴车晚点,我们着急赶飞机,所有人一下车就向航站楼狂奔,沿途有人横穿马路、有人摔倒、有人跟其他人撞在一起。

这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我们抢在最后一刻登上飞机之后,我却感觉背后有人朝我使劲翻白眼,我回头一看,那些窃窃私语的人立刻不说话了。过后有人跟我指出了这件事情,看来并不是我有疑心病,但是我并不理解:为什么上一刻还好好的,下一刻就怨恨起来了?那人跟我说,我前面有个陌生人在台阶上没踩稳,一屁股摔下去了,虽然台阶只有几级,他们说我假装没看见就跑过去了。明明跑在我前面的几个人是最有可能扶那个人一把的,为什么偏偏我成了被针对对象呢?于是我就在梦里一一数落他们每个人亏欠我的地方,最后我说:“我为你们掏心掏肺付出那么多,现在你们因为一件小事情就针对我,你们对得起我吗?”

当然,这只是一个梦,它里面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但是醒来之后我却久久难以释怀。后来我时不时就会想起这个梦,还莫名其妙地觉得又羞耻又怨恨。但是实际上我早就理解了那则梦蕴含的寓意。这种因为一件小事情就割席断交的情况在现实中十分常见,尤其常见于公共讨论领域,人们往往因为一言不合就恶言相向,甚至连私下素有交情的朋友之间也可能因为意见分歧反目成仇。

从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来看,这种状况十分典型,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不加约束的情绪容易失控。假如任由这种不加节制的情绪化现象泛滥成灾,我们可以想象一切公共讨论都会陷入瘫痪,而社会无法走出一盘散沙困境,就会陷入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泛战争状态。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些难题呢?显然,我们需要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首先改变人本身。

我们在上一期影片不但解释了人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人格可以改变,还在哈维尔主义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公民政治训练和推动反对派政治运动的必要性。但是哈维尔没有告诉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培养政治上的反对派,以及怎样给反对派进行政治训练。

在本期影片,我们就尝试将斯多葛主义的“思想技术”应用于反对派政治训练。从微观层面来看,斯多葛主义强调重新塑造个体和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结。你当然可以说,这样做有助于建立一种政治上的斯多葛主义来形成反对派凝聚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斯多葛主义政治训练关系到我们如何重建一个一盘散沙的社会,关系到我们如何动员这个社会来反对极权国家。

在开启今天的话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斯多葛主义的特点。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历史上的斯多葛主义者不但可能有师承关系,其许多代表人物还有思想上的传承关系,但斯多葛主义严格来说并不是某种单一思想,而更像是一套“思想技术”和生活哲学。正是因为有这个特点,斯多葛主义者可能表现出高度相似的个体行为,但在思想立场上也可能截然对立。

以古罗马政治家提比略·格拉古的土地改革法案为例,这项改革大致体现了早期斯多葛派思想家支持的平等主义观念,因为法案要求限制土地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并且主张把超出个人限额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平民。显然这项改革关系到重新分配富人土地的合法性问题,毫不奇怪会遭到以小西庇阿为首的保守派阵营激烈反对。小西庇阿圈子里的一个重要谋臣帕奈提乌斯,就是当时颇有名望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帕奈提乌斯和以后受其影响至深的西塞罗都认为,掠夺富人私产分给穷人反而违背斯多葛派信仰的正义原则。他们甚至说即使提比略·格拉古这样做完全合法,处死他也是他活该。这种情况实际上表明,斯多葛派思想相当博杂,很难有哪一种思想足以概括整个流派。恰恰因为这种博杂特点,一些思想家究竟应不应该纳入斯多葛派范畴,就会引起争议。

那么,凭什么判定一个思想家属不属于斯多葛学派呢?除了依据有据可查的师承关系和思想传承关系之外,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遵循斯多葛派生活哲学理念,以及参照榜样和教义进行思想训练。后面这两种情况是近现代斯多葛主义复兴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近现代社会逐渐淘汰了古代师承关系,期间哲学还经历过几次脱离世俗社会的转型,对于现在的普通人来说,要成为斯多葛主义者更多靠的是自主训练配合引导式训练。那么,斯多葛派哲学训练到底有什么特异之处,我们凭什么相信它有助于反对派政治训练呢?

如果把斯多葛主义当成是一种应用于政治训练的“思想技术”,其最重要特点就是克制情绪波动和培养政治理性。这与当代斯多葛主义复兴浪潮一脉相承。在这个复兴浪潮中,斯多葛哲学通常被当成是一种哲学治疗和心理治疗手段,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将斯多葛哲学视为其最重要的哲学源头之一。

作为心理治疗干预手段,斯多葛哲学也被用于为美国军方和公共安全部门服务,特别是用于作战应激损伤治疗和增强心理健康等项目。不仅如此,美国海军学院已专门开设长达30年的斯多葛主义哲学课程,聘请了南希·谢尔曼和马库斯·赫达尔等哲学家专门教授斯多葛主义哲学,用于培养海军官兵面对困境的心理韧性和增强军官的领导力。

2009年美国国防部还推出过一个“军人综合健康”计划,用于培养陆军官兵的心理韧性,其中斯多葛哲学和认知行为治疗也是重要的训练科目。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报道或研究,披露美国陆军将斯多葛哲学应用于士兵心理韧性训练。借用南希·谢尔曼的话来说就是:美国军方致力于把美军士兵打造成“斯多葛战士”。近年还有一些报道显示,美国高级别陆军军官还被组织进行斯多葛哲学培训以增强领导力。至于美军中间到底有多少人推崇斯多葛主义,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是我们看到上至前防长詹姆士·马蒂斯上将、下至普通士兵,经常有人提到斯多葛主义。至于美国历史上推崇斯多葛主义的政治家和职业军人就更是多到难以统计,连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等美国国父们,也普遍被认为受斯多葛主义影响。

就斯多葛主义在美国的应用情况来看,增强心理韧性和加强领导力无疑是最重要的两个实践。那么斯多葛主义到底有多大的实际应用效果呢?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从2012年起,每年11月会组办一个“国际斯多葛周”网络活动,这个活动是由哲学家、认知治疗师和相关从业人员合作开展的一项社会实验,活动结束后组办方会发布相关统计报告。截止到目前,这项社会实验的国际参与者已超过四万人。几乎历年统计报告都显示,实验参与者在完成为期一周的斯多葛哲学训练之后,负面情绪均有明显改善。单以2024年报告为例,实验参与者抑郁倾向下降了13.3%,焦虑倾向下降了12.5%;有26%参与者减轻了自我否定倾向,另有22%减轻了对未来的负面期望;一个月之后,反馈信息显示参与者心理韧性增强了13%。要知道这还只是持续一个星期的线上培训,在线下长期从业实践和军事训练应用中效果无疑还要更强一些。

这里反复提到的心理韧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苏格兰认知行为治疗专家唐纳德·罗伯森以将斯多葛主义应用于治疗实践著称,他对韧性的解释是人应对逆境时保持冷静态度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韧性也被说成是应对困难、挑战、压力或创伤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但是美国哲学家南希·谢尔曼更正了这种流行观念的一个认知误区,因为当前流行的概念更多把韧性看成是凭借个体努力来实现自救,然而根据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加的教义来看,个体的韧性不仅仅来自于个体本身,也来自于个体与他人所处的有意义的关系,比如信任、友爱和关怀。也可以说,个体的韧性并不是孤悬于世界之外,而是扎根在个体与他人的有意义的联结之中。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有意义的联结”,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确实存在很多失去意义的联结。假如一个人跟另一个人笑眯眯地握手,但是两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尔虞我诈、乃至你死我活,这肯定不是有意义的社会联结。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无法实现有效沟通,这时候的社会联结也一样形同虚设。在社会联结失去意义、乃至社会联结断裂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高度原子化的个体,这时候个体的生存处境就像孤岛。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应对逆境的韧性实际上是相当脆弱的,甚至容忍不了一丁点挫折,面对一点小小的争论也会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的动机,乃至具有咄咄逼人的攻击性。

这就毫不奇怪高度原子化的一盘散沙式社会不仅容易情绪化,还容易情绪失控,容易被他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容易长期悲观绝望,或者容易因为过度自恋,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发生严重扭曲和偏差,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

与此相反,与他人建立充分信任和友爱关系的个体,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更倾向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会大大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还会减少反应过度和过度敏感。这时候通过有机联结结成的群体,在面对社会压力的时候,不仅会出现心理韧性的叠加效应,还会因为信任跟合作关系额外增加一种集体的抗压耐受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斯多葛派哲学训练不仅致力于培养能够与他人共存的个体,还要促使个体与他人产生有意义的联结。

但人的韧性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这首先就要涉及到斯多葛派所倡导的情绪控制技术。市面上有关斯多葛主义训练技巧的指导手册多如牛毛,以至于这些指南变得有点像披着古代哲学外衣的心灵鸡汤。但是恰恰因为简单和容易上手,斯多葛哲学也遭到非常普遍的误解。

最常见的误解比如把用来克制情绪波动的技巧说成是自我压抑和禁欲主义;还有因为斯多葛派推崇四大美德,就把斯多葛主义者穿凿成道貌岸然的道德家;当然,把斯多葛哲学训练说成是心灵鸡汤也一样是常见误解之一。

有关斯多葛派的情绪控制技术,总结得最全面的无疑是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我们在上一讲提到爱比克泰德曾经是一名奴隶,但是由于敏而好学,不仅得以恢复自由身,还自己开宗立派,成为古罗马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爱比克泰德总结的情绪控制技术有很多,最著名的首推控制二分法、搁置判断法和坏事预演法。但是为什么要控制情绪呢?斯多葛派哲学家们说“控制情绪”,实际上是指克制情绪波动,也就是防止情绪大起大落,并不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受爱比克泰德影响至深的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奥勒留理解的情绪控制,指的就是控制容易大起大落的情绪,但是要保持充沛的自然情感。奥勒留流传至今的《沉思录》实际上是他自己写来勉励自己的私人笔记,由于并不考虑公布这些私密内容,他不但非常直白和坦率地面对自己,还特别在乎实用性,省去了很多冠冕堂皇的虚伪托词。奥勒留自己一生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战乱、动荡和灾难,他一共生育了14名子女,结果有9个都死在他前面。他39岁时接任罗马皇帝,但经历过很多人生挫折,脾气还相当暴躁。奥勒留一生都在与自己的坏脾气作斗争,这是他相当非同凡响的地方。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政治社会》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03/224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