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主媒叙事中,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一直以品德高尚、充满爱心、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标签示人。
本文通过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卡特对德黑兰大使馆被扣人质危机的处理,展示这些美好词汇的另一面。
第一阶段
1979年11月4日~
自从巴列维在元月逃离伊朗,美驻德黑兰大使馆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了门口成群结队高喊“美国去死”、“巴列维去死”走过的示威学生。
但今天情况有所不同,上千名学生军包围了使馆。学生军是中东常见的革命力量。比如阿富汗的塔利班,本意就是“学生军”。而这些伊朗学生军,也就是现在革命卫队的前身。
10:30数百名学生爬上大使馆外墙,几小时后,他们占领了全部建筑并控制了65名美国人质。人质们被蒙住眼睛,曝光在世界镜头前。
类似被占领事件,九个月前发生过一次,但情况远没这次严重。
“伊朗革命”刚成功不久的2月14日,上午9:30大批“伊朗人民游击队”的武装人员冲进德黑兰大使馆,并控制了整个大楼。面对暴力威胁,大使沙利文命令工作人员投降,一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殴打绑架投入监狱。几个小时后,巴扎尔甘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部长亚兹迪到达现场,并说服武装队伍离开大使馆。亚兹迪说:“我认为新政府有义务保护外交人员的安全,所以我前去解决问题,并为发生的事情道歉。”
但很遗憾,同样的故事没有发生。
这让卡特团队大吃一惊,他们就像一群机械化流程中的工蜂,完全不理解伊朗正在发生什么。在伊斯兰革命后,这个团队一直忙碌着重建之前受破坏的大使馆,并尝试与伊朗新政府建立正常化关系。
大阿亚图拉霍梅尼看到了打击巴扎尔甘这些温和社民的良机,拒绝帮助夺回大使馆,并认可革命卫队占领使馆的行为。
面对人质危机,卡特团队列出几个选项:
1、与霍梅尼展开谈判;
2、对伊朗海上封锁;
3、空袭炼油厂施压;
4、对伊朗经济制裁;
5、展开营救行动:
其实就一个选项,不排除军事行动后的极限施压。因为人家既然敢进攻大使馆,就完全不会在乎什么经济压力和军事封锁。
于是,各种毫无意义的努力(表演)开始了,卡特团队发布了海量的谴责、请求、声明,呼吁个人、各国和国际组织进行调解。
有效果吗?毛都没有。
期间,卡特还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跑了一趟德黑兰,霍梅尼根本不见,人还差点回不来。瓦尔德海姆的原话是:“很高兴能回来,尤其是活着回来”,看来他吓坏了。
拒戴头巾的Marzieh Ebrahimi
要知道,霍梅尼可是比中东强人萨达姆更强硬N倍的存在,萨达姆想的是统一阿拉伯世界,霍梅尼想的是伊斯兰统一地球。后面两伊战争打了多年后,双方都伤亡惨重精疲力尽,萨达姆多次请求停战,霍梅尼坚决不同意。
能够与霍梅尼的雄心壮志类比的,只有那位披上黑斗蓬的巴格达迪。两位都是伊斯兰神学顶尖人物,一个是什叶派大阿亚图拉,一个是逊尼派正宗科班博士。
面对人质困境,卡特团队一愁莫展,一晃半年过去了。在众多质疑声中,看着民调数据直线下滑,卡特决定武力营救。
第二阶段
1980年4月24日~
从后面的研究资料来看,
卡特团队的鹰爪行动主要参考下面案例,
1970年11月尼克松时期的西山监狱行动,目标是解救70名被关押的飞行员。突袭行动本身很完美,但战俘营空空如也,人质被提前转移走了,这明显是情报问题。
1977年10月德国GSG9的摩加迪沙机场行动,目标是解救被巴解恐怖分子劫持的汉莎客机上的人质。当时的索马里官方允许德国人进行救援行动,这条差异大。
更接近的,是1976年7月以色列的恩培德行动。为解救被巴解恐怖分子劫持的法航客机上的一百多名人质,以色列突击队长途奔袭4000公里。这次救援行动,又名约纳坦行动,为纪念以方突击队中唯一阵亡的指挥官约纳坦·内塔尼亚胡,就是现任以总理内塔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