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的慈善家,卑微的爱国者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人物 > 正文
高调的慈善家,卑微的爱国者

光绪皇帝刚即位那几年,旱魃为虐。

先是京师大旱,之后直隶、山东久旱,紧接着河南大旱,山西亢旱,陕西、甘肃苦旱,皖北、川北亦旱。这场灾荒一直持续到光绪五年(1879)。由于光绪三、四年间灾情达到最高潮,而该两年干支为丁丑和戊寅,故人们多以“丁戊奇荒”称之。

天灾面前,人命卑贱。死亡的数字不断堆叠,估计约在950万至2000万之间,夺命的烈度不亚于此前的太平天国战争。活着的人们已经不像个人了,吃皮绳、鞋底、破布、灰炭已是常态,“人相食”也不少见。妇女和儿童沦为商品,只能换来一两张薄饼。哀鸿遍野,满目凄凉,自明末以来两百余年,中国尚未见过这般惨烈的景象。

$11,999

2015 MINI Cooper

122196km

详情

这场席卷华北的天灾,也波及江南。成群结队的饥民纷纷过江,给当地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其实,对于逃荒的难民,江南人士并不陌生。几乎年年都有苏北的乡民南下求食,只要设立几个粥厂,给些口粮,等待冬天一过,人群自然散去。但这次不一样。不久之后,江南人发现,北方的灾荒要比想象中严重得多。

苏州城外的空地,一半是难民搭盖的草棚。一开始只是苏北人和山东人,很快就出现了山西人的身影(河南灾民被截留在了徐州一带)。流民达到了两万多人,混乱随之而来。

光绪二年(1876)十二月中旬的一天,苏州养育巷慈悲桥边的裕成酱园,闯入了数十名灾民。他们向主人乞求腌菜,酱园不允,便用假钱购买。购买不成,灾民气势汹汹,直接动手抢夺。酱园阻挡不了,只能叫来地保维护秩序,并给灾民分发钱财,这才了事。类似情况,时有发生。

早在难民刚刚抵达苏州的光绪二年十月初,苏州士绅谢家福就投入到救济的事业中。作为一个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的江南人士,他见过秩序瓦解的惨状。咸丰十年(1860),苏州被太平军攻陷,谢家遭到重大打击,“全家骨肉离散,死难者二十有四人”。当时谢家福年仅14岁,陷于敌营,逃出后,随母亲迁往上海。在他心里,江南这片美好安宁的土地,不该受到侵扰;家破人亡的人伦惨状,也不该频繁上演。

▲《河南奇荒铁泪图》之“白骨遍野、恶鬼夜号”。图源:网络

光绪二年整个冬天,谢家福都在为灾民奔走:登记,募捐,发钱,助产,给药,制棺……他的日记被赈务占据:“初九日……同姚凤生赴盘门灾民厂中查点灾民”,“十一日,辰起,同姚凤翁赴盘门厂散给口粮”,“十七日,辰刻,姚凤生来,邀往造灾民册”,“十八日……同至富仁坊潘氏端整灾民牌照”,“二十日,晨起,同姚凤翁至保元厂收灾民一千口”。

地方精英维护本地社会秩序,本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产生威胁的根源不在本土范围之内,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谢家福在那个冬天提出了一个办法:从整治苏北水利入手,召集灾民,挑选尚有劳动能力之人,以工代赈。

一个苏州人想要跳出江南解决流民问题,背后反映出一个严重的国家治理问题:士绅对于朝廷的赈灾行动已经相当失望了。

古代中国常常为天灾所困,荒政是治理天下的一项要务。不少人坚信,只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才能从容调动数以百万计的粮食,拯救天下。当然,前提是国家的仓储中真的有充足的粮食。在18世纪,清廷或许有这个实力,但进入19世纪,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国家的物力消耗殆尽了。

当时,山西巡抚曾国荃正为手中无钱粮发愁,而主持西征的左宗棠严厉弹劾山西没有按时提供军饷。目睹人间之惨状,曾国荃能做的只有祈祷上天降下雨水:“国荃抵任五旬,祷雨已四十日。靡神不举,无术苏息。”之后,还是李鸿章从海防经费中调取了十万两银子救急。

国家无力,朝廷便让各省“协济”。曾国荃拉下老脸,给两广总督刘坤一写信道:“尚祈俯鉴愚衷,悯其苦况,设法援救。垂手云天,晋民固膜拜焚香,感颂仁慈之广被。”最后到手“不过万金”。毕竟,哪里的仓储都不充足。

光绪四年(1878),曾国荃上奏折称,为赈灾而过劳猝死的山西官员接近80人。两个月后,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20人。这些闪耀着儒家人格光辉的官员,就像传统荒政的最后一点余晖,洒尽了光热,却还是力不从心。

▲曾国荃。图源:网络

谢家福们的出现,意味着另一种可能性。

按理说,一处的地方精英无论如何也不会突然介入另一处地方社会的事务。光绪三年(1877)二月初九,谢家福在“验放灾民出厂”后,开始“押送江北灾民回藉”,送至泰兴,就地救济。因舟船搁浅,谢家福发完赈金就返回苏州了。

跟谢家福一样,常州士绅李金镛很早就开始救济灾民,并决心前往苏北赈灾。他得到当地士绅的支持(其中包括盛宣怀之父盛康),还有上海巨商胡雪岩的帮助,筹集了13万两善款。李金镛此行开启了一个时代,此后,江南人物八方集款,分道北进,越过关山阻隔,前往山东、河南、山西等地,救济灾民。留守江南的绅商也没闲着,他们坐镇后方,借助本地的善会善堂,担负起劝捐、收解、转运钱粮等工作。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最爱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331/219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