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一天要吃三顿饭?原来是这样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饮食文化 > 正文
人为什么一天要吃三顿饭?原来是这样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是不是从小听到大。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个大过天的事儿。那一日三餐到底是从啥时候开始的了?“一日三餐”是现代流行的吃饭习俗。这种习惯始于何时?古人一天到底吃几顿饭?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老祖先到底一天吃几顿?

其实啊原始时期并无“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饿了就吃。先秦时期了,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即所谓“两餐制”。这两顿饭可以看成是“早饭”和“晚饭”。

一天中的这“两餐”哪一顿算主餐?在“两餐制”中,早餐是最重要的主餐。现代人说早上要吃好,古人则认为早餐不仅要吃好,更要吃饱。

早饭质量也是最好的,饭都是现做的熟食,而第二顿饭则大多比较简单,往往吃早饭剩下的食物。

隋唐时期“午饭”成为“一日三餐”中的主餐

“一日三餐”的饮食风俗始于魏晋以后,但真正普及则在隋唐时期。其时民间基本一天都吃三顿饭,与现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几无区别。

帝王餐了解一下

战国时期贵族大多实行一日“三餐制”

但当时的“三餐制”并不适用于普通人,有相当社会地位、家庭条件优越的贵族、富人才会一天吃三顿饭。

实际上,此时的一日三餐只是一日两餐的补充,其中的第三顿饭有点“夜餐”的味道。

从根本上说,“三餐制”是特权阶层的饮食制度,最早是周王的专利。

秦汉时期,普通人或是级别较低官员多为“两餐制”,但在贵族中已普遍实行“三餐制”。

“四餐制”在古代属于“帝王餐”,汉朝时被制度化。

中国古代饮食制度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和礼仪特征,贵为天子的皇帝饮食安排自然要与众不同,以“别尊卑”。

“四餐制”怎么个吃法?分别在天刚亮的“平旦”时吃一顿,叫“旦食”;中午“日中”时吃第二顿,叫“昼食”;下午晡时再吃一顿,称为“夕食”;最后一顿在太阳落山以后的“日暮”时进行,称为“暮食”。

古人认为,这四个时间点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起始点,此时就餐最为吉祥、适宜。

不过,清朝“帝王餐”不是“四餐”而是“两餐”制,即“早膳”、“晚膳”两顿饭。一天吃两顿饭是满族的传统饮食风俗,入主中原后满族人将这一食俗也带进了皇宫。

为什么

一天吃几顿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行为的制约。除了“两餐制”和“三餐制”,古时还有“一餐制”和“四餐制”、“五餐制”。

很显然,一天只吃一顿饭的,当是穷人无奈的选择,而一天吃四顿饭的就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了。

这样想想,是不是觉得自己幸福多了,毕竟每天可以自由决定吃了早餐再去上班。

所以,记得吃早餐,一天的美好从每天的早餐开始。

自己不对自己好一点,世界才会对你更好。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话本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317/219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