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米长糖葫芦” 成最滑稽网红小吃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东北“一米长糖葫芦” 成最滑稽网红小吃

好在糖葫芦不像流行过的其他甜品,动不动就要用上家中不常备的鲜奶油和各种高级烘焙技巧。

只需要水果和一口熬糖的锅,复制的难度小了很多。

于是更多网友选择了最便宜的跟风方式——自制。

“不仅防止被商家割韭菜,还完美避开了扛着一根糖葫芦到处走的社死经历,可以说是值麻了。”

作为众多网红小吃的民间自制首选试验田,海底捞首先被要熬糖浆做一米糖葫芦的人挤满。

多少直男们对于捡棍子的热爱,这次终于派上了用场。

虽然我深刻怀疑,大家选择在火锅店而不是自己家里制作糖葫芦,不是考虑什么社交乐趣,只是单纯心疼自己的锅。

毕竟熬糖看似只是把水和糖放在一起加热搅拌,其实对于火候有微妙的讲究。

一个不小心,把白砂糖又熬成了白砂糖,折腾半天只更新了这锅糖的生产日期。

不同于草莓塔流行时,只有大学生和一些年轻独居博主在跟风复刻。

对于“一米糖葫芦”的复制热情,几乎是全年龄段的。

有从院子里直接拔下一棵小树来串水果的粗犷派,一个糖葫芦做出了红柳羊肉串的气势。

豪横派则不满足于区区一米的目标,誓要挑战糖葫芦长度的极限。

从2米、4米到10米。

不过能看出为了凑数,里面净放些块头大的水果,甚至连茄子和青椒都串上去了。

或许是觉得水果裹糖吃多了会腻,一些别出心裁的品类也逐渐诞生。

把麻花、玉米饼、馒头往竹签上一串,谁说冰糖麻花就不是算糖葫芦的一种。

到后来,“糖葫芦”的本质已经被抛弃,万物皆可一米化。

无论是淀粉肠——

还是烤面筋——

事实上,“一米糖葫芦”跟每一种流行过的网红小吃一样。

中看不中吃,拿到手里有多拉风,吃的时候就有多狼狈。

视频里是小情侣甜蜜互相喂食,其实刚咬第一口就掉身上了,粘得衣服上黏糊糊一片。

串满水果的一米竹签在大街上回头率惊人,重量也惊人。

手一直举在半空中,时间长了糖浆还会化掉往下流。

北方倒是没有融化的问题,但有另一种困难模式——一边手拿比自己高两个头的糖葫芦,一边还得撩开商场门口厚厚的挡风帘。

更不要说糖衣脆壳的甜,绝大多数只能在前十口之内带来幸福的感觉。

无论这糖葫芦是一米、一米五还是一米七,最终的归宿大概率都是作为一团被糖裹住的零碎水果,最终魂归垃圾桶。

但这依然不妨碍人们想在景区买一根超长的糖葫芦招摇过市。

或者自己串水果给另一半、朋友、家人送上一串惊喜。

虽说网红小吃的名目更新换代这么多年,大家已经越来越不愿意为什么“网红标签”“情绪价值”的溢价买单。

然而却并不排斥用某种方式,彰显自己获得和收到的爱意。

一米糖葫芦正好踩在了那个微妙的点上——足够简单朴实,让人不会为了这份仪式感付出太多。

但又用某种话术包装和视觉冲击性,让人能在社交平台上小小炫耀下,自己能在某个人面前有那么一点任性的特权。

最近我看过最可爱的“一米糖葫芦”故事,是一位爸爸带着自制的超长糖葫芦去学校门口接女儿。

结果引发了轰动,他女儿成了那天全校最被羡慕的中学生。

结果第二天这个爸爸跟家里人一起又做了不少糖葫芦、糖雪球。

每个路过的学生都收到了自己的冬日礼物。

只不过如果你问我的话,一米糖葫芦固然可爱。

但最让人眼红的“一米”礼物还得是下面这个——

中年社畜的身体已经消受不起那么多甜食了。如果能选的话,还是很多很多钱更诱人些。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Vista看天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4/1210/214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