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评论员黄榆近日发文说,领导人健康谣言反应民众的不满。
换言之,如同中国公众在“三中全会”前后从抱着些许期待到无限失望的情绪转化,全会前后、内外的封锁、封闭对全会政治意义的自我消解来看,在公众对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巨大期望和执政党的吝啬、收缩和退避的立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中共高层似乎远远没有意识到,这种政治供给的短缺和相应分配政策的紧缩,才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根本社会矛盾,也是中国经济陷入通缩、内需不足的政治根源,造成中国当下民众的普遍不满。
所以,不奇怪的是,在几天闭门会议期间,中国社交媒体和民间迅速流传了有关领导人健康的谣言,犹如1976年“四人帮”倒台前社会舆论的再现。而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每当这种政治不满的社会情绪大范围形成,就意味着政权合法性的突然丧失和政局不稳。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不过,对国际社会来说,更危险的还在于“三中全会”公告明确了“决定”只是作为2029年中共建政80周年之前也就是未来五年的执政纲领。这是相对中共以往重大历史决定而言相当罕见的短期规划,形同一个过渡,如列宁临终前的“新经济政策”,或者中共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的四年调整。
意味着,所有的调整或者让步,无论是技术性的措施还是政治性的承诺,无论党内外是否存在反对和批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做的决定只是权宜的,必将屈从于五年后更为长远的政治目标。譬如,服务于衔接中共领导人的第三和第四任期,或者为“二十大报告”所载明的“统一台湾”的目标做转换性准备,某种以“时间换空间”的大战略。
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或许能够理解“三中全会”决定的矛盾性,看到它宁愿用繁冗的政治口号遮掩微小的调整和让步,而不愿意通过修宪或者倡议立法保障改革开放来真正提振人民信心;然后理解“三中全会”的历史性,遇见它注定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决定,如同此前无数个“烂尾”的政治工程,只为未来的连续执政和更为宏大的地缘政治野心做准备。
这或许是中共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所有与会者都不愿正视而是逃避的真正危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