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建章(人文经济学会理事,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
一、中国经济总体稳定增长,但也面临诸多困境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虽然总体稳定增长,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有效消费需求和有效投资需求都不足。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从二十年前(即2004年)的8%,提高到现在的31%,但中国人口现在只占全球的17.5%,消费只占全球的13%,产能与消费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缺口。
产能与消费缺口的一个后果是就业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4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4.7%。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上升到1179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创下历史新高,就业压力还将持续。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24年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926亿元,同比下降2.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483亿元,同比增长3.5%。财政收入下降,或与企业盈利边际降温、土地出让金下降有关。一些地方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追缴过去的税款。例如,今年6月12日,上市公司博汇股份宣布停产,而在3月份,博汇股份收到要求补税5亿元的通知。
中央出台了许多刺激消费和提振经济的政策,但一些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2024年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为有数据以来最低值。M1下降主要是由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减少形成的,尤其是企业活期存款减少。企业定期存款是不算在M1当中的,而计入M2。企业为什么放定期存款,而不放活期存款呢?企业如果要投资,就要买原材料、支付工资等,需要开支票,而只有活期存款才能开支票,定期存款不能开支票,所以企业如果在短期内投资,就会放活期存款。现在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而定期存款利率比活期存款高,所以企业减少活期存款,而放到定期存款去了。
房地产是经济下行的一个典型行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0632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资下降10.6%。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是自2022年4月以来连续26个月下跌。1~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1.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下降12.2%。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4.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5.0%。今年5月17日,住建部、自然资源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多项重磅政策,包括首付比例下降,利率下限取消,地产信贷政策放松力度空前。但517地产新政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由于被裁员或降薪等原因,许多贷款买房的居民无力偿还房贷,弃房断供的居民越来越多,导致法拍房急剧增多。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法拍房挂拍总量达到79.6万套,创下新高。2024年1月全国法拍房挂拍10.04万套,同比增长了48.2%。
在投资方面,由于房地产行业仍在处于低位,所以总体来说产能严重过剩。以往可以通过投资拉动,但是中国的基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例如高速公路和高铁里程已经是世界第一。如果大幅度投资项目,可能会是巨大的浪费。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持续低迷,上证指数多次跌破3000点。可以说,A股是一个亏钱效应爆棚、赚钱效应极低的市场。相比之下,美国股市、印度股市却连创新高。
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的估算,2023年相较2021年,居民部门的房产资产累计缩水约9.8万亿,银行理财累计缩水2万亿,股票累计缩水约5.4万亿,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行导致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居民部门不敢消费、预期走弱,加剧经济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中国家庭的消费水平严重偏低
与大多数高收入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GDP占比偏低。观察2012至2021年间主要国家的GDP需求结构,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GDP)只有3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投资率(资本形成/GDP)则高了19个百分点。与发展阶段相同的中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消费率低了9个百分点,投资率则高了11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消费低、投资高的特点更为显著。
1983年,中国职工总工资占GDP比重最高为33.89%,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占GDP比重分别为62.45%和52.01%。到2022年,职工总工资、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居民总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为24.02%、43.03%和28.62%。
中国家庭的消费水平偏低,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因为大量增发的货币主要流向了央企、国企和地方城投,而不是流向民企和居民手中,广大的普通家庭没有足够的钱来消费。
二是因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缺乏信心,担心未来收入下降,而不敢大胆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