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面临的局面像极了走在细细钢丝上的大象:一边是遏制资产泡沫不断膨胀,比如房地产,一边是担心陷入资产负债表式衰退,彻底导向任何一边都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后果。
资产泡沫好理解,就算没有体会过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上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互联网泡沫,很多投资者也亲身经历了过去年夏天中国股市泡沫的诞生和破灭。
而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按照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野村经济学家辜朝明此前的解释,是指当全国性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大量的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都会随之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从而大规模地遏制经济活动,由此而造成的持续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债台高筑的企业忙着偿还债务,即便利率再低也不愿意借款,企业把目标从“阳态”世界的利润最大化转变为“阴态”世界的负债最小化。这时候政府的货币刺激就会失去有效性。
两种形态的转换如下图所示,来自申万宏源分析师李一民、李慧勇、李勇的报告:
从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经验来看,货币政策调控不当容易引发泡沫的出现和破灭,VIA申万宏源: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这导致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和房市,股市和房市泡沫不断累积。1986-1990年期间,日本的房价和股票价格均上涨了将近3倍。
1989年,日本当局开始意识到资产价格泡沫的严重性。1989年日本央行将贴现率连续上调3次,由2.5%提高到3.25%,1990年又连续上调2次至6%。同时,1990年3月日本央行开始实施对房地产信贷进行信贷总量控制。由于缺少了信贷的支撑,泡沫应声而破,房市和股市急剧下挫。日本迎来了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经济陷入长达15年的萧条。
而一旦泡沫破灭,家庭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货币政策再怎么宽松都无济于事,流动性陷阱随之而来,能令经济复苏的只有财政政策:
危机发生之后,为刺激经济,日本央行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大幅降低目标利率,到1995年9月时贴现率已从6%下降到0.5%。然而,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虽然基础货币增速有了较为显著的改善,但是 M2的增速却依旧疲软,日本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失效。
在看到货币政策无法发挥作用时,1992-1995年期间,日本政府曾连续推出六个以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为中心的“经济综合方案”,以促进经济复苏。用于财政支出的国债发行额占 GDP的比重在此期间翻了一番,由1992年的1.96%提高至1995年的4.23%。除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外,日本政府于1994年实行了针对个人所得税的4.5万亿日元的一次性“特别减税”政策,1995年又将其转变为3.5万亿日元的永久减税和每年2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积极的财政政策成效显著,到1996年时,日本的经济已经出现了显著的复苏迹象。然而,日本政府在接下来的两年接连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这导致刚刚有所好转的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所以,如何才能在钢丝上走的稳?申万宏源提出了以下思考:
第一,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猛紧缩”容易引发泡沫破灭,“猛宽松”容易引发“流动性陷阱”。为了抑制泡沫破灭而大举紧缩只会导致资产泡沫破灭,引发资产负债表收缩。而当经济陷入衰退,宽松的货币政策边际效用弱化,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为此,货币政策需要“适度宽松”,为企业去杠杆提供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同时稳定经济运行与市场预期,防止步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在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以弥补金融市场的缺陷,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
第二,适度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保证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根据资产负债表理论,当一国发生资产负债表衰退时,货币政策将会失效。此时,应该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主调节经济。尤其当经济体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问题更多得表现在供给端。解决供给端的问题,财政政策不可或缺。因此,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同时,要进一步扩大积极财政政策幅度。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保证政策人为的偏误。积极探索和建立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更好地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中国央行也注意到资产负债表衰退和流动性陷阱的问题。其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文章中指出,
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越多,本币贬值预期越强,就越是会促使投机者拿这些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