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央行资产负债率从99%上升到999‰以上,央行发出债券更从118.9亿元到4.2万亿元,增352.8倍!简单概述一下:十年来央行不断忙一件事,就是以更高的资产负债率,大手借债买下了十倍于前的外汇资产。
央行究竟图什么?从结果看根本不图利。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即使发生利润也无人可分红,倘若高负债确实图到高回报,那央行自有资本岂有不增之理?可是查央行资产负债表,十年间其自有资本不但没增加,反而绝对地减少了!
央行图的也不是清闲。不忙行吗?不行。首先不能不忙着举债,不然央行就没有能力大手收购越来越多进入中国的外汇。借到债,也购入了巨额外汇,是不是可以消停片刻?还是不行。央行负债的一个大科目叫“储备货币”。术语上,“储备货币”也就是“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既然同义,为什么两样称谓?我的理解货币有动、静之别:静止下的货币可等债权人上门,所以是“储备货币”;而储备货币一旦被央行用来购汇,货币就动了起来。原本储备的货币付给商行,后者又贷放出去。来来回回间,商行就“创造货币”了。追本溯源,央行的储备货币才是商行创造货币的基础。
央行当然非忙不可。这回忙的是本行——“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谁都知道纸币本身无任何使用价值,多了不但无用且有害。因为纸币多过待实现交易的商品与服务的增加,最后一定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也就是币值贬损。币值不稳,责任界限很分明,惟央行是问。于是央行还要忙着“回收流动性”:发央票、增加法定储备金、提升利息,抑或还要使用带有时代或中国特色的其他政策工具。不过此“流动性”可不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货币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经济现象,也就是人造出来的现象。具体到这些年把央行忙得团团转的流动性,原本就是央行自己为大手购汇而付出去的。
我们终于搞明白,央行搭上巨额利息成本,甚至不惜经营亏损,外加承受各界批评和抱怨,既图不到名,也图不到利,来来回回就在忙两头——大手举债购买外汇,再痛下决心回收放出去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