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指纹博物馆 见证民间奇谭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南京指纹博物馆 见证民间奇谭

     大陆唯一一间指纹主题博物馆「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日前在江苏警官学院内开馆,馆内展示从指纹奥秘到应用历史、再到现代指纹技术的发展历程,而一千五百多件古今实物与一千多张图片,也间接佐证许多民间有关指纹的奇谭,似乎有其道理。

     据《扬子晚报》报导,中国人运用指纹技术历史悠久,最早可溯及史前新石器时代陶器指纹画,在汉唐明清时期,古人关于指纹的运用也相当成熟,指纹博物馆内展出的古代陶器,在民房小瓦、长明灯盘、盛器等物件上,都能看见工匠有意、无意留下的清晰指纹印记,更有工匠因此产生灵感,用指纹在陶器上绘制精美图案。

     利用指纹破案,可追溯至秦代,指纹博物馆顾问、著名刑侦专家刘持平指出,一九七五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战国末年秦简,其中《封诊式.穴盗》竹简记录一起挖洞窃盗案称:「内中及穴中外壤上有膝、手迹,膝、手各六处。」显示秦代官员已将「手迹」列为刑案重要证据。

     指纹还能看病,指纹博物馆内展出的资料显示,中医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带分虚实,三关定轻重」理论,对小儿诊断特别有效,例如:指纹色淡,多为虚寒之症,常见于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的病孩;指纹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出现于伴有发热、恶寒、咳嗽、流涕的感染性疾病初期;指纹紫红沉隐,多为里热,可见于高热、咳喘的支气管肺炎等病。

     在中国众多指纹民俗说法中,最流行者:「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坐著走(当官),九斗十斗享清福。」所谓的「斗」,指的是圆形环绕状指纹,科学家发现,十指都是斗纹的人,工作游刃有馀且反应机敏,显示「享清福」不无道理,而螺旋纹和斗纹均有者,多具备高适应能力。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称指纹中的同心圆斗纹是「愚纹」,专家调查过,「愚纹」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资优班)学生中,出现的机率比一般人低,左撇子常被认为智商较高,调查也发现,左撇子的愚纹出现率明显低于一般人。

     俄罗斯科学家曾对顶级运动员皮肤纹理的研究则发现,短跑运动员的指纹图案较为简单,指纹线条非常少,但身体协调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像是摔跤、拳击、自由式滑雪等选手,指纹常具有复杂的图案和繁多的线条,专家认为,图案简单、线条数量少的指纹,意味著人的力量大,但耐力和动作协调性较差,反之亦然。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中国时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08/0424/8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