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六月,对中国人民来说,可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经受着气候变化、破产失业、和强制暴力的苦难,不能呼吸。一股强烈的悲观气氛弥漫在中华大地上,几乎前所未有。这就是中共的二十大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社会气氛,几乎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人民都对姗姗来迟的大会不再抱有期望。而北京当局似乎...
在瑞士出席乌克兰和平峰会的领导人拍摄合影。(2024年6月15日)在刚结束的瑞士-乌克兰和平峰会上,缺席的中国成为那只不在房间里的大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和鼓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而且在过去三年的俄乌战争中一直扮演调停促和角色的中国来说,这种引人注目的缺席其象征意义...
普京在连任后的第一次出国访问,尽管在北京只停留了一天,却无比充实,收获巨大。中俄两国随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分外冗长的文本前所未有地点明了反美和反北约的立场。相比去年的莫斯科联合声明,这是最为显著的变化,标志着一个反美轴心同盟的正式确立,也是俄外交的巨大胜利。资料照片:2024年5月...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对中国的年度访问终于结束。人们只要认真观察他从上海到北京三天的全程交流,就不难感受各种诡异气氛,也能透过最后中共官方的所谓“五点共识”发现中国面临的外交困境。那就是红线的碰撞,美中之间围绕中俄经济关系和其他红线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仿佛一场大战将临前的紧张。 最后通牒?
在2024年初中国正式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概念后,随着比亚迪“白船”到达汉堡港,国际社会陷入了中国正在发动经济战争的担心。一方面,担心中国倾销这些绿色产品可能引发工业海啸,耶伦此次访华重点之一便是劝告中国停止输出过剩产能,保卫美国工人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中俄经济合作的加深,支撑俄罗斯的战争机器,将俄乌战争无限拖延下去,抵消了北约为乌克兰的援助。
2024年的北京两会终于结束了。虽然如许多人的预期,这次两会无新闻,就像西线无战事一般死寂,但是会前会后都爆出了大新闻,暗示着北京政局在两会前后的风向。头一桩是人大在开会前一天宣布取消会后的总理记者会,后一桩则发生在两会结束后,河北燕郊一起疑似地铁施工引发的天然气管道大爆炸。不过...
这一切发展都像极了1980年代初期的苏联和东欧,人民只能麻醉于酒精,年轻人则寻求一点点摇滚乐和牛仔裤的快乐,在毫无希望的等待中湮没在僵化体制中。那时的苏东人民并不知道轰然倒塌的最后时刻究竟什么时候到来。而当下中国则不然,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经历过“前后三十年”阶级斗争和改革开放的人们,都能意识到中国政治的转变,既是根本的,又是难以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