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和跨国收养,一对双胞胎的命运回响社会观察☀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社会观察 > 正文
离散和跨国收养,一对双胞胎的命运回响
作者:
2025年7月18日,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的新书《竹林女儿——从中共到美国,关于绑架、收养和失散双胞胎的真实故事》(Daughters of the Bamboo Grove: From China to America, a True Story of Abduction, Adoption, and Separated Twins)揭示了中共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人间悲剧。

2025年7月18日,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的新书《竹林女儿——从中共到美国,关于绑架、收养和失散双胞胎的真实故事》(Daughters of the Bamboo Grove: From China to America, a True Story of Abduction, Adoption, and Separated Twins)揭示了中共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人间悲剧。

书中记录了一名21个月大女婴芳芳(后被收养,改名艾丝特,Esther)在湖南农村被“计生办”人员强行带走的故事,凸显了政策执行的殒地与国际收养市场的黑暗面。

故事始于一个晚春早晨,湖南一处稻田环绕的村庄,芳芳的姑姑独自照顾她时,计生办人员闯入,强行将孩子带走,送往孤儿院。芳芳后被人贩子卖至孤儿院,最终被美国德州一个福音派基督徒家庭收养。更令人震惊的是,芳芳在长大后发现自己有一个同卵双胞胎妹妹,由亲生父母在中共抚养长大。德米克以细腻笔触,通过多年深度采访,描绘了这对双胞胎分离又重逢的曲折命运。

德米克,曾任《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驻外记者,著有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我们最幸福》(Nothing to Envy),以擅长东亚纪实闻名。她在书中剖析了中共1979年至201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该政策旨在控制人口增长、提升GDP,却衍生出野蛮手段,包括强制绝育、晚期引产及绑架。据估计,20世纪90年代,约8300万人以某种形式为计生部门工作,监控女性生育行为,甚至被讽为“月经警察”。1983年,一名父亲因重男轻女将女儿扔进井中,女孩呼喊“爸爸!”的悲剧震惊美国,激发福音派基督徒如巨型教会牧师华理克(Rick Warren)推动收养行动,视之为“拯救”。

然而,德米克指出,这种“拯救叙事”带有冷战式东方主义色彩,掩盖了政策的复杂根源。学者葛苏珊(Susan Greenhalgh)认为,中共政策受西方科学与经济学影响,由“火箭科学家”设计,旨在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1992年,中共开放国际收养,却催生贩卖儿童黑市。德米克2009年发表《被拐中共婴儿满足收养需求》报导,追踪至芳芳的收养家庭。她曾因家庭担忧动荡而隐瞒芳芳身份,但后来收养家庭通过Facebook联系,愿意公开故事。双胞胎最终视讯重逢,并在中共相见,却难掩紧张——亲生父亲质问收养家庭:“你们花了多少钱买她?”

德米克以冷静分析呈现经济层面的殒地,坦承自身经济压力与报导需求。她说服编辑资助重逢,却需公开私密细节,展现记者挖掘“宝藏故事”的矛盾心境。书中避免简单化结论,未断定哪位姐妹生活更幸福——在中共长大的妹妹,或在德州长大的芳芳。这种对“圆满结局”的不安感贯穿全书,反映个人与市场驱动世界的冲突。

尽管个案无法全面解读中共计划生育政策的复杂性,德米克的故事仍深刻揭示其人道代价与全球影响。从绑架到收养,这对双胞胎的命运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中共政策与国际市场交织的缩影,令人反思家庭、国家与个人主义的复杂关系。

芳芳(右)被美国养父母改名为艾丝特,她从小就不知道自己曾被贩卖,还与双胞胎姊妹失散。via Barbara Demick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冬琪

来源:阿波罗网李冬琪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