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地面机器人部队攻击俄军阵地。(图/乌克兰第三突击旅)
乌俄战争进入高科技作战新阶段。乌克兰军方宣称,在近日一场由全自动武器执行的行动中,俄军士兵首次在无人参与的攻击下主动投降,并由多旋翼无人机押送至乌军阵地收押,创下战争史上机器部队俘虏敌军的首次纪录。据《基辅独立报》(The Kyiv Independent)与西班牙《阿贝赛报》(ABC)报导,这起事件已引发国际军事与法律界广泛关注。
▲乌克兰地面机器人部队俘虏俄军士兵。(图/翻摄X@ab3army)
地面与空中机器联手逼俄军不战而降
根据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7月9日在Telegram发布的战报内容,该旅在哈尔科夫地区发动一场由地面自杀式无人载具与空中FPV无人机(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执行的作战行动。这些机器部队摧毁了俄军多个防御据点,逐步逼近残存的庇护所。
《基辅邮报》(Kyiv Post)引述军方表示,当其中一台地面机器靠近一处半坍塌掩体时,俄军为躲避即将引爆的炸药选择投降,且全程无任何乌军士兵靠近。投降的俄军士兵之后由多旋翼无人机“押送”至乌军控制区,完成收押程序。
两度击退人类攻势后俄军竟败于机器
据《欧洲真理报》(Euromaidan Press)报导,该据点此前曾成功抵御两次由乌克兰人类部队发动的攻击,但在面对无人系统协同进攻时迅速溃败。乌军借此控制了该区域的重要据点与补给线,显示AI与无人装备已在战场上具备战略突破力。
第3独立突击旅强调,这次行动为“全机器化战斗模式”的实例,标志着战场上的角色分配与风险结构出现根本改变。
▲乌克兰第三突击旅说明如何运用地面机器人部队攻击俄军。(图/翻摄X@ab3army)
日内瓦公约未涵盖 AI俘虏敌军引争议
此次事件同时也揭露国际法的漏洞。根据《阿贝赛报》分析,《日内瓦公约》目前对“被自主系统俘虏的战俘”并无明文规范,导致此类行动面临法律与伦理争议。美国与以色列的军事法学家已着手分析此案例,研议是否应将自主系统纳入武装冲突法律框架。
乌克兰早已推动“无人化前线” AI武器上场成趋势
早在2023年,乌克兰国防部便推动“Brave1”计划,整合逾160家本土科技企业发展无人地面与空中载具。据《澎湃新闻》2024年11月报导,这些设备涵盖战场物资运输、自动射击平台与医疗撤离功能,为前线减少人员风险提供强大助力。
《华盛顿邮报》也指出,乌克兰第67机械化旅军官奥斯塔普·弗莱恩特曾表示:“现代战争已非人对人的肉搏,而是远程干扰与打击的科技对决。操作员仅需做出‘是否开火’的决策,实际战斗由机器执行。”
▲乌克兰地面机器人部队到俄军藏匿的地点后自动引爆。(图/翻摄X@ab3army)
M2重机枪搭载AI战斗机器人提升火力覆盖
根据《红星新闻》本月2日报导,乌克兰多家公司已将美制M2勃朗宁重机枪整合至AI地面战斗机器人,包括FRDM集团的D-21-12与DevDroid公司的Droid TW12.7型。这些遥控机器平台不仅能进行监视、扫荡,也能承载榴弹、炸药发动攻击。
FRDM产品经理伊霍尔·库拉凯维奇接受《今日乌克兰》访问时指出,选用M2是因为其弹药供应稳定、操作稳定性佳、适合各式载具整合。
科技与战争融合加剧人类角色逐渐转变
俄军首次在无人化攻势下投降的历史性事件,已成为机器与AI重塑战争面貌的标志。随着技术演进,传统士兵的角色将更趋后勤与远端决策,战场将由算法、镜头与钢铁驱动的新一代机器人接管。
正如《基辅独立报》所言,这场“机器俘虏人类”的军事革命,才正要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