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慈善家让-巴蒂斯特·德·蒙蒂翁(Jean-Baptiste de Montyon,1733-1820)创立了一系列奖项,其中包括至今仍在法国颁发的美德奖(the Prize for Virtue)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很多奖项和奖励,颁发给那些在艺术、科学、文学、表演、运动等各自领域表现出色的人士。
但是,如果做一个正直的人也能获奖,那岂不是更好?读者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自18世纪以来一直颁发的蒙蒂翁奖。
约翰·弗里德里希·奥伯林(Johann Friedrich Oberlin,1740~1826)是一位法国新教牧师,在法国阿尔萨斯(Alsace)一个贫穷偏僻的教区担任牧师。他来到东北部的瓦尔德斯巴赫(Waldersbach),发现这里的村庄几乎没有就业机会,道路不畅,贫穷和落后的思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奥伯林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改造了他的那一小片法国土地。他修建道路,疏通沼泽,引进新作物,成立农民合作社,种植果园,帮助农民偿还债务,送村里的年轻人去学习新手艺,并提供小额无息贷款。他创办了学校,并率先建立了托儿所。所有这一切,都是他在履行报酬微薄的牧师职责之外所做的。
当奥伯林发现他的一些教区居民辱骂一个犹太小贩时,他把那个小贩的货物背在自己身上,并陪他一起回家。那个星期天,他在讲坛上发表了题为“上帝拒绝了他的子民吗?”的布道,他在布道中申明:“我也是以色列人,是先知亚伯拉罕(Abraham)的后裔,属于便雅悯(Benjamin)支派。”
1823年,约瑟夫·贝卡尔(Joseph Bécard)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法国人,靠贩卖旧衣服勉强度日。尽管穷困潦倒,然而他十多年来一直赡养着年迈的寡妇沙瓦利阿克夫人(Madame Chavalliac)。沙瓦利阿克夫人的丈夫在法国大革命中丧生,后来她双目失明,生活窘迫。贝卡尔与这位老人并无血缘关系,但他了解她的家庭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作出的贡献,他决心不让她在晚年无人赡养。他把自己的床让给了老人,自己则睡在椅子上;在她痛苦的夜晚,他喂她吃饭,照顾她,尽管她已经变得暴躁和忘恩负义。老人去世时,他刻了一个十字架,上面写着她的名字,放在她的墓前,还花钱请了一位牧师为她的灵魂祈祷。
1915年,巴黎的保险员保林·恩费特(Paulin Enfert)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他所在城市的穷孩子们打交道。他教他们慕道,给他们找学徒工,把孤儿安置在收养家庭,为他们建剧院,开赈济所,还建立了一家医疗诊所。他终身未娶,生活简朴,将所有空闲时间都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令人高兴的是,所有这些善举,以及更多的善举,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上面提到的奥伯林、贝卡尔和恩费特只是蒙蒂翁美德奖的几位获奖者,他们获得了金质奖章和一大笔现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位早已去世的法国贵族。
安托万·让-巴蒂斯特·罗贝尔·奥热(Antoine Jean-Baptiste Robert Auget,1733~1820),被册封为蒙蒂翁男爵(Baron de Montyon),是法国波旁(Bourbon)王朝末期的一位高级官员,以正直和对遭遇不幸者慷慨帮助而闻名。法国大革命前,他利用自己的部分财富设立了一些奖项,以鼓励法国的科学事业。大革命期间,他被迫逃离法国,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的慈善事业。流亡期间,他资助了在英国的法国难民和法国战俘。
拿破仑(Napoleon)垮台后,法国恢复君主制,蒙蒂翁男爵回到法国后又设立了其它奖项,如文学奖、工作场所安全奖、技术进步奖,以及本文重点介绍的“美德奖”,这个奖项旨在奖励贫穷人士的高尚或勇敢行为。时至今日,法兰西学院(the Académie française)和法国科学院(the 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仍然以蒙蒂翁男爵的名义奖励有才华和有人情味的人士。
作者简介:
格里·鲍勒(Gerry Bowler)是加拿大历史学家,研究领域涵盖宗教与流行文化,也是加拿大知名智库“前沿公共政策中心”(Frontier Centre for Public Policy,FCPP)的高级研究员。
原文: An Award for Being a Decent Person: How the Montyon Prize Started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