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这样的一人统治体制的国家的一位系,必须要有独裁者个人强有力的统治谋略。金日成 – 金正日父子两代人60多年来统治着朝鲜,但是他们的统治风格存在明显的差距。
金日成依靠其作为抗日游击队出身的经历,采取了强调权利正统性的统治谋略。而继任者金正日采取的谋略是着重补救自己相对脆弱的政治履历。
记者试图对独裁政权维系的动力 – 金日成父子的统治风格进行比较和分析。
◆ 领袖决定一切“政策”
朝鲜是一人独裁体制,所有政策的决定仅凭一个统治者的意思。不过金正日哪怕形式上还是将部分协议过程包含到决策过程当中。而大多数专家的分析认为金正日更重视自己独断的决策。
统一研究院许文荣研究员分析说:“金日成在决策过程中多采取下意上达的方式。”“经过各部门的协议后政治局做出最终决定,这种形式还是讲共产主义国家的国家体系引进到了自己的国家体制运营中了。”
但是“金正日更多地通过亲信做出决策,而不是利用政治局。”“通过亲信实力掌握报告体系及政策执行体系,处理问题时直接与有关负责人联络。”“如果说金日成时代至少在形式上还是采取具有协议性质的‘上下之虚型双头模式’,而金日成死亡以后的朝鲜则变成更加独断的‘为所欲为性帝王模式’。”
“金日成和金正日都是领导人决定一切的‘转制模式’。”“金正日更多地倾听政治的声音,金正日更独断。”
国家安保战略研究所责任研究员李基东表示:“金日成从国家和党的创始人角色更注重权威性的统治。而金正日采取了通过制度上的地位实施统治的形式。”
干部启用方式上两人之间也存在差异。李研究员表示:“金日成更多地启用游击队出身,而且已经启用就能长期启用。”相反,金正日采取的是以亲信为主的政治以及有意识地形成竞争结构的用人术。
外交官出身的脱北者国家安保战略研究所责任研究员玄成日在自己近来出版的专著上将金正日政权最具代表性的决策过程定义为“亲信政治”、“密室政治”、“批准政治”。他分析说:“在干部中不存在永远的亲信、永远的非亲信。金正日让人们产生这种认识,以维持他们之间的中成竞争。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管理手段。”
◆ 演员VS导演
虽然是父子,金日成与金正日之间在脾气和品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李亚究员分析说:“金日成是一位具有像父亲一样温和的领导能力的人。而金正日在经历继位竞争以及政权多利的过程,构建了自己想当具有挑战性和大胆的领导能力。”
他还指出:“金日成保守倾向比较强。而金正日则是更多地在后面担任‘导演’的人。”“金正日可以成为老练的导演,却成为不了慈祥的父亲,原因正在于此。”
前劳动党秘书黄长烨也曾评价说:“金正日虽然不具备深谋远虑的能力,但是计算眼前的利害关系的能力出色,把握对方的弱点并实施攻击的能力也很强。”
金正日在继承权利后也为了维持独裁体制,使用了高强度的宣传手法。朝鲜电视和广播中绝对不会出现金正日的声音。拍摄金正日的角度通常也是仰望角度。这一切目的都是将自己神秘化,包装成神秘的人物。
金日成多次访问受灾现场等,亲自慰问居民们。但是金正日从未在一般居民们存在的地方漏过面。
金日成与外国人是的接触也经常在媒体上出现。例如他在去世前与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会晤。1979年,金日成还接会晤了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巴尔特哈姆。翌年还接触了美国下院议员斯蒂芬•索拉茨等,多次与西方国家认识接触。
彻底多在面纱背后的金正日在媒体上露面的契机是2000年南北首脑会谈。当时金正日令人意外地亲自到顺安机场迎接金大中宗噢能够。他们在飞机前紧握双手,开始了他出人意料的举动。金正日很好地完成了实现准备好的日成,还显示出随机应变的幽默感。
极度控制的楼面次数和一次来营造的神敏感和权威感,这些正是金正日能够长久保持统治的经验。
◆ 在外交舞台上也大搞“神秘主义”
金日成与金正日的巨大差距还可以在两人的外交政策上看到。金日成在外交上表现出精干和活力,而金正日更为隐遁和消极。
金日成注重与中国、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不结盟国家之间的交流。不仅是中苏两国,金日成还曾对东南亚、非洲等地国家进行过访问。1975年,金正日在4月份访问北京并与毛泽东举行会谈后不到1个月的5月份进行了非洲5国访问。
1965年金日成受到时任总统的苏加诺的邀请访问印度尼西亚,还在印度尼西亚综合大学获得名义博士学位,并对学生发表了讲演。当时金正日亲自随行。
相反,金正日认为频繁地在国际舞台露面会降低自己的神秘感和价值。因此他除了中国和俄罗斯之外,极度控制海外访问。而且出访国外时坚持不乘坐飞机是金正日的一大特色。他甚至在出访莫斯科时也花费24天之久,乘火车往返了2万公里。
他还劝父亲金日成也不要坐飞机。前朝鲜劳动党秘书黄长烨关于金正日因害怕恐怖袭击而拒绝乘坐飞机一事表示:“金正日经常劝金日成说‘飞机很危险。请您利用火车。’而且他自己也坚持乘坐火车。”“金日成并没有胆小,(听了金正日的话以后)后来就以‘我的腰部舒服’为由改坐火车。”
关于金日成父子相反的外交政策,李研究员表示:“金日成执政时期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瓦解,国家之间存在友好关系,因此可以开展广泛而全方位的外交。”“还可以与非洲国家开展不结盟外交。”
“与金日成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得以开展广泛的多角度外交不同,金正日因核问题而遭受国际性制裁等,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并不顺利。因此他本人能够开展的外交也确实有限。”“最终他只能注重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后来在金大中政府以后就注重对韩国的关系。”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也有影响,但是朝鲜本身处境艰难,不能像以前那样对不结盟国家提供经济、政治援助。”“因此与非洲乃至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在恶化。”
许研究员也表示:“金日成在冷战时期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下发展经济,但是因经济危机和外交危机里外交困的金正日的处境必然有限。”
◆ 到人民中去 … 高度的“自编自导”
所谓的“现场指导”起初是为了打破桌面行政,有关领导字节到现场把握工作状况和问题,从而寻找解决方案的工作方式。而现在这一词汇演变成专指金日成和金正日特有的政策指导活动的专有名词。随着这一词汇成为加强领袖偶像化的手段,词汇本身被神圣化。
据统一研究院李教德研究员的统计,金日成在生前进行现场指导的天数为8650多天,共移动57万8千公里,访问了20600多个机关。金日成每年平均现场指导次数几乎达到金正日的2倍。金正日平均2天1次从事现场指导,而金正日是4天1次。
现场指导时的平均滞留时间金日成和金正日分别是0.42天和0.44天,两人相差无几。但是金日成的平均移动距离为28.1公里,金正日则是89.9公里。可见金日成的现场指导主要是近距离。
从领域来看,金日成的现场指导主要以经济、社会等非军事领域为主,而金正日则更注重军事领域。金正日的现场指导在1994年以前主要集中于文化艺术领域,而在金日成去世之后,对军事领域的现场指导的62.6%。
李研究员指出:“金日成是要通过现场指导现实自己对居民们的亲和力。”“因此主要关注经济设施或人民生活。”
但是“金正日开展现场指导的目的是确保本人的政治动力。”“金正日视察军队或观看艺术演出,不仅有国际局势的影响,也是自己在困境中获取活力的途径。”
许研究员也指出:“金日成作为抗日游击队出身和领导朝鲜战争的领导人,能够获得居民们自发的尊敬。”“他还是一个能够主动伪装和展示自己亲和力的人。”
但是“金正日不仅没有历史性的经纶,性格上也要比金日成冷漠。”“这些性格的差距体现在现场指导上。金日成更注重对民接触,而金正日则更注重通过视察军队等突出自己强有力领导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