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荒”海啸来袭 川普率先发难?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国际财经 > 正文
“铜荒”海啸来袭 川普率先发难?

铜是制造芯片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但气候变迁正对其供应构成严峻挑战。《路透》7月8日报道指出,根据普华永道(PwC)研究,至2035年,全球约32%的半导体产能可能因铜供应中断而受影响,是目前的4倍。

铜用于芯片中数十亿条微型导线,目前暂无价格与性能能与之匹敌的替代材料。全球最大铜生产国智利已因干旱导致产量下滑,预计到2035年,供应芯片用铜的17国多数将面临类似威胁,包括中国、澳洲、秘鲁、巴西、美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墨西哥、尚比亚及蒙古等。几乎所有芯片制造重镇都无法置身事外。

报告警告,若无法在材料创新与水资源管理上取得突破,这类风险只会加剧。即便全球大幅减碳,到2050年,仍有约半数铜供应恐受干扰。智利和秘鲁虽积极推动海水淡化与采矿效率提升,但对其他缺乏海水资源的国家难以复制。

PwC估计,智利目前约25%的铜产量面临中断,十年后恐升至75%,2050年更将达90%以上。

在全球推动净零碳排、数位化与电动化进程中,铜已从传统“工业金属”转为“战略资源”。其广泛应用于电动车、风电、太阳能及高阶半导体等未来关键产业,尤其像台积电的2奈米制程,对铜纯度要求极高。随着资源集中、冶炼能力垄断,再生与替代技术尚未成熟,铜的争夺战正引发新一波地缘政治角力。

瑞银则预测,受供应限制与需求增长推动,至2025年底铜价可能升至每吨1.1万美元,年需求增长率预估为3.4%。

铜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从电缆、建筑、运输到尖端科技与国防系统,皆仰赖其优异的导电与耐腐蚀性能。尤其在电动车、半导体和再生能源等关键领域,铜的重要性正持续上升。

每辆电动车约需70至90公斤铜,是燃油车的4倍,广泛用于马达线圈、车载充电系统与充电桩等。随着车厂加速扩产,铜的消费量持续增长。

在半导体产业中,铜早已取代铝成为主流材料,因其更低电阻与更高传输速度,尤其适用于高效能运算与AI芯片。制程迈入2奈米以下后,对铜的纯度与结构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像台积电这类龙头厂商,对铜的供应稳定性极为依赖。

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加剧铜需求。国际能源总署(IEA)指出,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全球需大量扩建电网与储能系统,而这些设施大量依赖铜的导电与散热特性。

然而,铜供应链却面临重重挑战。全球约40%的铜矿产自南美的智利与秘鲁,但两国政治不稳与劳工纠纷频发,常导致矿场停工与物流中断。非洲虽矿藏丰富,如刚果,却因政局混乱与中国资本介入,引发资源主权争议。

更严重的是冶炼能力高度集中。目前全球超过40%的铜精炼产能由中资企业掌控,2023年中国精炼铜产量达1258万吨,占全球总量56%。过去五年,全球新增冶炼产能有75%集中在中国。此种局面引发美国等西方国家忧虑,纷纷展开“去中化”策略。美国更已将铜纳入《国防生产法》的关键矿产清单,明确其战略地位。

近期,美国总统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铜征收50%关税,强调铜在国防工业中的关键性,涉及半导体、飞机、雷达、弹药等广泛应用,且是美国国防部使用量第二大的材料。美方希望借此推动铜生产回流本土。

气候变迁亦加剧铜供应危机。PwC警告,至2035年全球32%的半导体产能可能受铜供应中断影响,远高于目前的8%。智利、秘鲁等主要产铜国正面临干旱压力,而再生铜与替代材料发展尚未成熟,使铜成为高风险、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在这场“铜荒”中,最先受冲击的是高度依赖铜的电动车与半导体产业,恐面临成本飙升、交货延迟与产能调度困难。而再生能源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计划也可能受铜价波动与供应紧张影响而搁置。

不过,“铜荒”也带来新机遇。拥有铜矿的国家议价能力上升,欧美与日本发展多年的再生铜产业有望快速扩张。全球目前约三成铜来自回收,德国Aurubis、日本三菱材料等企业已能高效提炼高纯度铜,虽仍面临技术与成本挑战,但前景看好。

至于替代材料,如石墨烯、碳奈米管等虽具潜力,但技术尚未成熟,成本高昂。铝虽尝试在部分应用中取代铜,但性能明显不足。

综上所述,在能源转型与数位化浪潮推动下,铜已从传统工业金属跃升为新一轮战略资源。未来十年内,铜在全球制造与科技体系中仍难被取代,谁能掌握铜的命脉,将在国际供应链与地缘政治中取得主导地位。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阿波罗网时方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21/225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