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很好学,生娃前两年就开始读各种育儿书籍,力求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这段时间她遇到一个大问题,不禁向我抱怨,她女儿总是斤斤计较,让她很头疼。
她家有两个孩子,姐姐5岁,弟弟3岁。
为了照顾姐姐的感受,不让她因为弟弟的到来而有失落感。
朋友无论买什么都会准备双份,就连吃饼干,都要数一数,确保姐弟俩数量一样。
可即便如此,姐姐还是经常觉得不公平,动不动就生气,说妈妈偏心弟弟。
朋友很无奈,说:“我事事做到公平,为什么会养出斤斤计较的孩子?”
朋友的困惑也是很多多子女父母的共同疑问。
其实,这背后藏着深层的心理学奥秘。
心理学研究发现:多子女家庭中,孩子对“公平”的敏感度远超父母的想象。
父母越是努力追求公平,孩子反而越容易陷入计较的漩涡。
无论父母怎么做,都很难达到孩子心中的公平
知乎热帖“妈妈的双份礼物毁了我的童年”中,网友@小溪写道:
我和妹妹永远穿同款不同色的衣服,连生日蛋糕都要切得完全对称。
初中时我用零花钱偷偷买了条项链,妈妈发现后立刻给妹妹补了一条。
现在我们都30多岁了,妹妹仍会突然问我:
“你那条项链是不是比我多颗钻?”
这么多年过去了,妹妹仍然在计较的泥潭,从未真正走出来,我也从未好受过。
其实,孩子的公平公式里,从来不是简单的“数量均等”。
当父母用“买两份玩具”“分等量零食”的方式追求公平时,孩子却有一套自己的衡量标准:
“弟弟的恐龙模型比我多一个关节。”
“姐姐的冰激凌球比我多淋了巧克力酱。”
“妈妈拥抱妹妹时多停留了3秒。”
……
所以,无论父母怎么做,都很难达到孩子心中的公平。
但孩子觉得不公平,是件挺正常的事。
因为孩子和大人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比如,姐姐的鞋穿破了,妈妈给她买了双新的。
妹妹可能立刻嚷着“凭什么我没有?”
但她不会去想“我的鞋还能穿”,只觉得妈妈偏心了。
这时候就算解释“你的鞋没坏,坏了也会买”,她也听不进去。
因为小孩更在意“你有没有给我东西”,而不是“为什么没给”。
再比如,爸爸陪姐姐练琴半小时,弟弟可能会计较“上次你只陪我15分钟”。
但他不会算自己踢球时,爸爸在球场边站了两小时。
父母越是想做到表面公平,孩子越容易拿着放大镜找差别。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彼得·史密斯在《手足关系心理学》中指出的:
儿童对公平的感知具有“显微镜效应”,他们能捕捉到父母自己都未察觉的细微差异,并将这种差异解读为爱的信号。
其深层机制在于:孩子争夺的是“爱的优先权”。
父母越追求公平,孩子越容易计较
在《老师请回答》中,有一对姐弟经常吵架,有时甚至会动手。
姐姐觉得妈妈偏心弟弟,弟弟觉得妈妈偏心姐姐,姐弟俩都觉得对方得到的爱更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来,妈妈为了公平,给姐弟俩买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
姐姐想要小提琴,可弟弟不喜欢,妈妈还是买了两把,姐弟俩一人一把。
弟弟想要耳机,可姐姐已经有耳机了,妈妈还是买了两个,姐弟俩一人一个。
妈妈以为,这样姐弟俩就不会觉得不公平了。
可结果却是,姐弟俩都觉得对方的东西更好,经常因为抢东西吵架。
有时候,父母越是努力追求公平,孩子反而越容易斤斤计较。
因为过度追求公平,会让孩子过分关注自己的得失,而忽视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从而变得锱铢必较。
《如何不让手足相残》书中记录:
父母每说一次“弟弟有的你也必须有”,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值就下降5%,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是“补偿”而非“爱”。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曾做过经典实验:
让两组孩子分别接受两种养育方式——
A组:每天获得完全等量的零食和拥抱
B组: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需求给予差异化关爱
结果显示:B组孩子的争执频率比A组低47%。
研究者解释:
“当父母刻意追求形式公平,孩子会将注意力转向比较;
而当父母展现差异化关爱,孩子反而更确信自己被深爱。”
真正的公平并非简单的等同,而是基于每个人的需求和情境的合理分配。
当父母不再追求绝对公平,而是更注重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真切地做到孩子的心坎里,孩子才能成长为更加宽容、理解和懂得感恩的人。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
“每个孩子都是宇宙中独特的星体,强行用同一把尺子丈量,只会让星光黯淡。”
比起公平,孩子更需要“被看见”
表面看,孩子是跟父母索要公平,其实他真正需要的是被父母看见,看见他的需要,理解他的情绪。
智慧的父母可以这样做:
①用“专属感”代替“公平感”
演员孙俪在采访中分享:
“等等喜欢天文,我们就陪他熬夜观星;
小花痴迷芭蕾,爸爸就做她的专属观众。
他们从不比较,因为知道父母欣赏的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父母给予的正是孩子最需要的,这无疑是最好的安排。
②强化独特性,非暴力沟通
当孩子抱怨“不公平”时,试试这样说:
“妈妈理解你很在意这件事,你觉得怎样调整会让你感觉更好?”
赋予孩子主动权,孩子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父母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弟弟的玩具车确实很酷,不过你拼的乐高火箭是他做不到的哦!”
强化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闪光点被看见,他们才会淡化计较。
③准备“心灵储蓄罐”
每次孩子表现出包容时,存入一颗星星。
当星星满罐,帮孩子实现一个小小愿望。
孩子的大度和包容,是值得肯定和褒奖的。
父母不把孩子的包容当成理所应当,孩子才能珍视包容并努力做到。
写在最后
罗素说:“真正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给予每个人应有的机会和权利。”
所以,父母在追求公平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平均和平衡。
当父母放下绝对公平的执念,孩子才能挣脱计较的枷锁,在爱的滋养中成长为内心平和且富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