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中共海军潜艇停靠在山东省青岛。
(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Gary Anderson撰文/原泉编译)
如果中共入侵台湾,美国将会怎么做?坦白地说,由于美国长久以来奉行的战略模糊政策,没有人知道答案。这一政策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巨大军事差距。然而,自胡锦涛时期开始,中共的军力逐步加强,并在习*近*平时代加速推进。习*近*平明确表示,动用军事力量攻打台湾是可行的选项。
习*近*平对台湾咄咄逼人的姿态是否会迫使美国采取明确立场、消除战略模糊性?我的建议是“对,但有条件”。
首先,中共长期将台湾视为“核心国家利益”,与新疆、西藏、香港和南海并列。中共用胁迫外交手段,迫使各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对允许台湾相对自治的“一中”政策已失去耐心,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Samuel Paparo)海军上将指出,习*近*平已准备好武统台湾。
据预测,最早到2027年,如果其它策略未能将中华民国的控制权交给中共国,中共将通过武力夺取台湾。
为了确保台湾的防御,我们该如何有效地遏制中共以武力夺取台湾的企图呢?
美国军事和海军观察员认为,中共将在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南海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保护伞下,计划对台湾进行两栖攻击。
中共可能会试图将冲突限制在南海范围内。因此,清楚地向中共表明,这样的战争将要动用举国之力,中共应惦量惦量是否要对台动武。这样的信息将有效地威慑中共。
要在此类冲突中取胜,我们必须威胁中共脆弱的经济,并在所有的领域发力,我们必须切断中共关键海上通道(SLOC)。
完成这项任务将要求联合所有领域的力量,涵盖从海底到太空的所有领域,这让人联想到震撼中共军事规划者的“沙漠风暴”行动。但在过去的43年中,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让中共相信,美国在所有领域,包括自主系统,都是对中共的威胁。
那么有哪些战术无法威慑中共呢?比如,在第一岛链的岛屿和浅滩上,隐藏少量装备有亚音速反舰导弹的海军陆战队,作为陆战队“兵力设计”(Force Design)概念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荒谬的方案。该“兵力设计”剥夺了许多必要的资产,而这些资产原本是建立对中共有效威慑,吓阻其针对台湾及突破第一岛链的重要手段,更不用说目前还没有正式协议允许驻扎在第一岛链的这些岛屿与地形上。
地区盟友的支持并不确定。但即使有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支持,大规模作战的部队规模和能力也有限。威慑将主要由美国来主导。
领导威慑中共力量的将是美国攻击潜艇、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和持续的空中侦察。
进一步加强威慑还需要实施反介入/区域拒止,封锁中国关键航运线和港口。利用持续的侦察和自主系统,美军可追踪中国商船和海军舰艇,进入预设的打击区域。
这一策略存在公认的挑战。美国可能需要动用所有现役攻击潜艇,以执行封锁任务,导致无法在其它潜在全球热点地区巡逻。
美国海军的造船业尚未达到川普(特朗普)总统设想的国防工业水平。在此之前,美国需要承受巨大的风险,一旦敌对行动爆发,美国将动用几乎所有的军事资产,这就是为什么威慑如此重要。
一旦发生敌对行动,部署增援台湾的地面部队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将使美国的军事努力进一步复杂化。然而,可以在台湾预先部署至少一个美国陆军旅的装备,并由至少一艘已停靠在台湾港口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远征军装备船来增强。
这一提议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没有办法迅速增援台湾的地面防御。如果我们采取保护台湾免受无端攻击的政策,就应该展现出增援的意图。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在台湾部署一个陆军旅的军事装备,并在台湾港口部署一套海军陆战队海上远征军的装备。
这里的难点在于,由于执行了“兵力设计”,海军陆战队部署的装备不再包括坦克、重型工程设备或足够的火炮,无法进行保卫台湾所需的联合兵种作战。短期的解决方案是,由陆军向海军陆战队海上预置中队(MPS)提供所缺少的装备。长期的解决方案是,由国家指挥当局指示当前海军陆战队领导层,提供法律要求的平衡空地联合作战部队,这将加强海军陆战队战的战略后勤部队。
如果我们明确宣布将保卫台湾免受无端攻击,这显然将改变目前对台的战略模糊性,是一个巨大的政治-军事转变。然而,明确地威慑中共不要攻击台湾将会实现川普的政策,扭转前几届政府片面的全球主义做法,这些做法加速了中共的非和平崛起和日益增长的威胁。除非美国展现出支持台湾的意愿,否则“以实力求和平”只是一句口号。
作者简介:
加里‧安德森(Gary Anderson)是一名退役海军陆战队上校。他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授课,著有《超越马汉:对21世纪美国海军战略的建议》(Beyond Mahan: A Proposal for a U.S. Naval Strate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
原文:To Deter China, Peace Through Strength Cannot Be Just a Catch Phras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