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一个机器人忽然失控翻倒,陪跑人员也跟着摔倒,现场观众一片惊讶。(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近几年机器人产业逐渐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热门概念板块。目前A股有947家机器人概念股公司,其中人形机器人概念股252家,但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仅27.6亿元。业内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技术与商业化双重困境,A股还没有以人形机器人为主业的机器人公司,行业陷入虚假繁荣,资本套利暗中涌动。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泡沫与虚假繁荣
同花顺资料显示,截至周三(7月2日)收盘,A股机器人概念一共有947家上市公司,相当于每6家A股公司就有一家涉及机器人业务,人形机器人概念公司则一共有252家。
这近千家机器人公司有多少能够走到最后,结果很可能是非常悲观的。
6月28日,在2025华映资本年度大会上,网易科技与引数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王潜表示,以手机和汽车行业发展历程为例,现在手机市场就只剩下六七家主机厂,汽车市场还有几十家,机器人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全球市场最终会收缩到一二十家的主机厂。
最终结局可能和新能源汽车行业一样,绝大部分企业败下阵来。2014年至2019年,中国市场上一度有超过60家造车新势力,但目前仍在稳健运营的仅剩理想、小鹏、零跑、小米、蔚来和极石六家。
有近20年历史的汽车电子商务平台“盖世汽车”近期文章指出,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陷入“虚假繁荣”。企业为迎合资本,纷纷宣布量产计划。智元机器人宣称“2025年量产千台”,但其产品尚未通过协力厂商可靠性测试;Agility的Digit机器人虽建厂扩产,却因核心零部件短缺导致交付延期。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警告说,“量产只是数位游戏,缺乏场景验证的产能将成库存毒药。”
这种“虚假繁荣”2025年仍在上演。千寻智慧、松延动力和智元机器人等企业纷纷获得新一轮融资,融资浪潮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热火朝天。但3月28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出警告说,“谁会花十几万买机器人干活?”并公开表示“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
朱啸虎的言论“撕开了皇帝的新衣”: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仅27.6亿元,但融资额高达50亿元,估值泡沫远超实际需求。不过也有不同观点。经纬创投张颖认为,机器人领域“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
专家揭资本套利伎俩和黑幕
行业泡沫浮现之际,资本套利也在暗中涌动。不少仅具备边缘关联的公司,通过各种途径“蹭概念”抢占人形机器人风口,浑水摸鱼推升股价。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表示,有的公司会宣布高额投资于机器人研发项目,但实际上并未投入相应资源;还有的企业则通过发布含糊不清的合作声明,声称与知名机器人公司有战略合作,以此推高市场预期和股价。
华南某券商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大多数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业务还在布局中,没有产生多少业绩增量,业务发展阶段与实际估值并不匹配;即使是与热门机器人公司合作或者存在投资关系,但实际双方可能没有太多业务往来,而且这些机器人公司还未上市。“一些公司股价的涨幅明显是不合理的,更多是非理性的炒作。”
知名商业顾问、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揭露了行业内的惯用“打法”。他说,“在与明星机器人公司联动达成所谓‘战略合作’的情况中,首先在签约前用特定资金频繁交易该股,在协定签署及消息发布后拉动股价短期内出现大幅拉升,随后快速出货。“
人形机器人面临技术与商业化双重困境
人形机器人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化落地都面临瓶颈。“盖世汽车”上述文章指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挑战远超外界想像。以双足行走为例,其涉及动力学控制、即时平衡算法、关节力矩分配等复杂问题。波士顿动力Atlas研发团队曾透露,仅实现稳定行走就耗费十年,而跳跃、后空翻等功能更需每秒数千次的计算反复运算。
更大的瓶颈在于认知能力。中共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江磊指出,当前机器人缺乏“常识推理”能力。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坦言,“让机器人理解‘从冰箱第二层拿饮料’这种简单指令,需要融合视觉识别、空间记忆和任务规划,目前尚无成熟解决方案。”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也尚未清晰。在家庭场景则面临伦理与安全争议;在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也倍受质疑。
成本问题进一步加剧困境。特斯拉Optimus的BOM(物料清单)成本约10万美元,而国内企业试图通过缩减感测器数量压价,却导致功能降级。清智资本张煜指出:“售价3万元的机器人只能完成体操表演,无法真正干活。”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人形机器人
《证券时报》报导,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从0到1”的研发阶段,距离真正的产业落地还有颇长距离。因此,A股目前没有主业是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及制造的公司。
在近期英伟达公司主办的全球性技术会议(NVIDIA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与电脑科学系教授Pieter Abbeel表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的人形机器人。
报导指,机器人概念股进入这一概念池,最常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作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切入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另一种则是与一级市场中的机器人公司联动,开展技术合作与生态链布局等形式入局机器人业务。第三种是不少传统企业跨界布局机器人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