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发布中国海军辽宁号和山东号在西太平洋水域活动监视照片。图:翻摄mod.go.jp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下简称解放军海军)“辽宁号(舷号16)”与“山东号(舷号17)”双航舰编队首次在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的西太平洋海域同时出现,这是两艘航舰首次在该区域进行联合行动。此次行动不仅规模空前,且涉及复杂的军事与战略意涵,特别是“辽宁号”在菲律宾海“消失7天”,被猜测可能直接挑战美国关岛,显示解放军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显著提升,也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挑战美国霸权的战略举措。以下将就军事、战略、地缘政治等3面向,分析探讨这项军事行动是否意味着解放军试图与美国“平分太平洋”。
军事意义:远洋作战能力的提升
中国海军“辽宁号”、“山东号”航舰自5月底起在西太平洋水域活动路径。图:翻摄mod.go.jp
解放军海军的航舰编队穿越第二岛链,显示其远洋作战能力达到新高度。第二岛链是指从日本列岛南部、经马里亚纳群岛(如关岛)至帕劳的岛链,是西太平洋的战略分界线,传统上被视为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防御前沿。过去,解放军海军的活动主要局限于第一岛链(日本、台湾、菲律宾等地)内,鲜少深入第二岛链。此次“辽宁号”与“山东号”编队的行动,伴随驱逐舰、护卫舰及补给舰,形成了规模空前的航舰打击群,显示解放军在远海作战的编队协同、后勤保障和舰载机运用能力均有显著进步。
根据公开资讯,“辽宁号”在西太平洋停留26天,进行约700次舰载机起降;“山东号”停留17天,进行约420次起降。这些数据表明,解放军航舰编队不仅能长时间在远海维持行动,还能进行高强度的舰载机作战训练。这意味着解放军海军已具备在远离本土的环境下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包括反舰、反潜和对陆攻击等,进一步缩小了与美国海军在航舰作战能力上的差距。
此外,此次行动还可能涉及055型驱逐舰等先进舰艇,火力配置和电子战能力大幅提升。据报导,此次行动涉及20多艘军舰,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及补给舰,总计搭载约656个垂直发射单元(VLS),火力足以对区域内的军事目标构成重大威胁。这种大规模编队的部署,表明解放军正在从单一航舰作战向多航舰协同作战转型,正朝向构建蓝水海军(blue-water navy)的目标迈进,能在全球范围内执行任务,挑战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主导地位。
战略意义:挑战第二岛链的象征性突破
中共航空母舰“辽宁舰”搭载战机。图:撷取自中共官媒《澎湃新闻》
第二岛链在冷战时期被视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关键防线,关岛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核心军事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解放军航舰编队穿越第二岛链,特别是“辽宁号”出现在硫磺岛和南鸟岛附近海域,这不仅是军事能力的展示,更是一种战略姿态,意在向美国及其盟友表明,中国有能力突破这一传统防线,将其影响力投射至西太平洋深处。
从历史上看,第二岛链是美国海军及其盟友(如日本、澳洲)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屏障,旨在限制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解放军此次行动被视为对这一屏障的直接挑战,象征性地打破了美国对西太平洋的军事封锁。这种行动可能意在测试美国及其盟友的应对能力,同时向国内外展示解放军海军的远洋作战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
然而,是否能称之为“平分太平洋”,仍需审慎分析。美国海军目前拥有11艘核动力航舰,具备全球部署能力,且在舰载机技术、后勤保障和作战经验上仍领先解放军。中国的“辽宁号”和“山东号”虽为常规动力航舰,搭载的舰载机数量和性能与美国的尼米兹级(Nimitz Class)或福特级(Gerald R. Ford-class)航舰相比仍有差距。未来,随着中国第3艘航舰“福建号(舷号18)”的即将服役,解放军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福建号”采用电磁弹射技术,舰载机性能更强,可能使解放军的航舰战力更接近美国。只是航舰作战不仅依赖硬件设备,还需要丰富的作战经验、完善的后勤体系和全球基地网络,这些都是解放军目前的不足之处。美国在西太平洋拥有广泛的盟友网络和军事基地,如关岛、冲绳和澳洲等地,这些都是解放军目前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解放军此举虽具挑战性,但距离与美国“平分太平洋”尚有距离,更多是象征性的战略试探。
地缘政治影响:震慑与反制的博弈
中国解放军歼-15战机在菲律宾海海域对日本海上自卫队P-3C巡逻机进行“异常接近”动作,距离仅约45米。图:翻摄JSDF
解放军航舰穿越第二岛链的行动,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这一行动引发了日本、美国和台湾的高度关注。日本防卫省公开航舰的航迹“全纪录”,并报告舰载机的起降次数,显示出对中国海军活动的警惕。日本媒体报导,一架从“山东号”起飞的歼-15战斗机曾对日本P-3C巡逻机进行长时间追踪并异常接近,距离仅45米,进一步加剧紧张气氛。
“辽宁号”被报导在菲律宾海“消失7天”,期间可能绕道关岛附近。关岛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核心军事基地,部署有空军、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的重要资产,是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指挥中枢。解放军航舰编队接近关岛1500公里范围,显示其意图模拟对美军关键节点的威胁,测试美军的监控与反应能力。此行动可能迫使美军重新评估其在第二岛链的部署。
对美国而言,解放军的行动被视为对其在西太平洋主导地位的挑战。美国长期以来将太平洋视为其“后院”,通过航舰打击群和盟友网络维持地区稳定。解放军的双航舰行动可能意在展示其有能力在有事时阻止美军介入台海或南海事务。然而,美国的回应相对低调,可能是因为其对解放军的远洋能力有所预料,且不愿过度反应以避免局势升级。
对台湾而言,这一行动加剧安全压力。台湾位于第一岛链的核心位置,解放军航舰编队深入第二岛链,意味着其有能力从更远的距离对台湾施加军事压力,特别是在台海冲突爆发时,可能限制美军的干预能力。军事专家吕礼诗指出,此次行动可能是解放军首次在第一与第二岛链间进行“反介入”海空实兵对抗演练,模拟舰载机作战与击杀链运作。这种演练旨在模拟在“台湾有事”或“南海争端”等情境下,阻止美国及其盟友(如日本、澳洲)介入西太平洋事务。通过双航舰编队的协同作战,解放军意在展示其能够有效控制关键海域,并对美军关岛基地等战略节点构成威胁。
现况:象征性挑战非有能力平分
解放军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训练,图为编队属舰进行航行补给。图:翻摄“微博”@人民海军
解放军双航舰编队穿越第二岛链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动,展示了解放军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显著提升,并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霸权构成象征性挑战。这一行动旨在测试美国及其盟友的应对能力,增强国内信心,并在国际上展示中国的军事实力。然而,鉴于美国海军的技术优势、盟友网络和全球部署能力,解放军目前尚难与美国“平分太平洋”。这一行动更多是一种战略试探,旨在为未来的远洋作战积累经验,并在西太平洋地区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随着解放军海军的不断现代化,特别是“福建号”的服役,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影响力将持续扩大。未来,美国可能通过加强盟友合作、增加军事部署等方式予以反制,地区局势可能进一步紧张。对中国而言,如何在展示实力的同时避免过度刺激美国及其盟友,将是其海军发展的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