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精英们扎堆考公,降维打击应届生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金融精英们扎堆考公,降维打击应届生

金融圈“上岸潮”在无意中开启了一种“非计划性改革”——让一批懂风险、懂合规、懂博弈、懂成本核算的中青年人才流入体制。

2025年湖南省财政厅公布的拟录用公务员名单中,出现了三个熟悉的名字:龙书玉,中信建投前员工;李阳,百亿量化私募思勰投资前研究员;胡彦乔,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公司原职员。

他们的学历标签也不错——两位金融硕士,一位税务硕士,职业背景更没得说,毫不逊色:券商、公募、私募干过。而且,金融圈的人应该知道中信建投的分量,这是位于金融圈歧视链顶端的存在——“三中一华”(国内证券行业对四家头部券商的统称,具体指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和华泰证券)。

如今,这些金融精英们的去向却是财政厅体制内岗位。

01

这是个趋势而不是孤例。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金融圈“上岸”考公已渐成潮流。从摩根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到光大证券、中信证券,再到思勰投资、靖奇投资,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正悄然转向各种机关的公务员岗位,变换身份、切换人生赛道。

▲2025年湖南省财政厅公布的拟录用公务员名单(图/网络)

从“打工人”到“编制人”,是很多金融精英的理想归宿,之前赚到高薪,现在市场不好上岸避险,本身就符合金融最重要的风控原则。

量化基金、头部投行、公募研究员,这些曾在顶层金融圈闪耀光芒的职位,如今正源源不断地成为公务员考录名单上的前一段经历。

这不是简单的“逃离”,也谈不上谁的“沦落”,这是周期与秩序的交叠,是渺小个体在历史大势前的无奈,也是理性人的最优选择——当行业高压持续、工作性价比断崖式下滑,稳定且有保障的体制内工作,成为许多人眼中的“新贵”。

数据显示,2024年仅在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公布的公务员录用名单中,至少有30余名来自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成功“上岸”,所涉岗位遍布税务局、财政部、证监会及地方各级政府。其中既有年轻分析师,也有在行业中打拼十年有余的老将。比如,上海税务局录用名单中就出现了一位曾在摩根基金任职11年之久的量化研究员。

图/网络

与以往“应届生主场”的公务员录用模式不同,这批转型者大多已经历了职场搏杀、市场试错、项目失败与职业转型,他们不是“职场小白”,而是带着对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理解转入体制内的人。他们明白:风口不等人,红利已透支,稳定本身就是稀缺资源。

02

私募洗牌、投行失速,考公潮背后展现的,是金融的寒冬。

金融人不是天生爱体制,他们只是太懂大趋势。量化私募领域的“人事地震”成为行业新常态。

2024年,靖奇投资创始人范思奇卸任并清盘产品,直言“身心俱疲”;思勰投资创始合伙人吴家麒也已退股离职,公司方面称其“多年工作已疲惫”;佳期资本实控人完成更替,鸣石投资、锐天投资等老牌量化机构也在经历核心团队调整与股权重构。

无意探讨这些公司内部的纠纷,只是想说这些现象本质上反映出一个问题:在超强内卷、回报压力、合规风险、监管收紧和整体通缩的多重交叠下,金融业的“黄金岗位”正被快速消解溢价。

一位从量化基金转岗的研究员坦言:“不是不想做,是看不到未来。”

投行能更直接感受到周期冷却的寒意。在中国内地,IPO节奏放缓、监管持续从严、项目推不动、奖金断崖式下跌,这些都让“投行梦”快速褪色。

目前已披露2024年年报的38家上市券商中,仅有6家券商的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实现正增长,最高增幅达9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2家上市券商平均下滑27%,最高降幅达84%。

今年4月,证监会公示的2025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名单中,287名拟录用人员里有28人来自券商,其中包括保荐代表人及经纪业务从业人员等。

上海市公布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第一批拟录用名单里,12家券商的15位从业者实现“上岸”,多数被分配至金融委办公室,个别则分配到民政局、文旅局等部门。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毕竟以前金融业的薪酬,比公务员可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冰川思想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619/2235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