怂不住、打不起;伊朗,是咋混的今天这步田地的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动态 > 正文
怂不住、打不起;伊朗,是咋混的今天这步田地的
作者:

女性在社会中能做到独当一面,在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能看到很多在伊斯兰革命发生前的伊朗城市女性的照片,你会发现那个时候的她们不仅不保守,而且在精神风貌上跟发达国家已经非常相似了。

而女性权益的改善,也仅仅是当时执政的巴列维国王全面改造这个古老国度计划中的一个侧影。

这位国王将自己雄心勃勃的计划称为“白色革命”,以便跟原教旨主义的“黑色革命”和社会党人提倡的“红色革命”相对应。他号召伊朗人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文明开化,将伊朗发展成为一个独具中东特色的发达国家。

实话实说,巴列维国王为了推行这个计划确实是下血本的。伊朗王室自己就是国内最大的地主,但为了推行土地改革,国王不惜拿自己开刀。成立“巴列维王室土地分配和出售委员会”,将王室土地无偿或低价的分给了无地农民。

1952年伊朗又建立了“乡村合作和开发银行”,向农民提供购买土地的低息和无息贷款。1955年伊朗颁布法律,规定土地最高拥有量为可灌溉土地10公顷,或旱地15公顷,或游牧区荒地100公顷。地主不得在本村外拥有土地。凡是超出这一限度的土地全由国家强制收购,然后立即以原价加上最多不超过10%的手续费贷款卖给农民。农民第一年可以缓交贷款,以后15年里从收成中偿还其余款项,然后从农业银行手中领得地契。此外,全国所有的水源和坎儿井全部国有化,以消除地主垄断水源、赚取农民高价水费的现象。

这项政策确实是非常惠民的,到了60年代初,伊朗政府正式宣布完成了土改,全国92%的农户已经有了自己的土地。此后伊朗开始到处兴修水利,增加灌溉面积,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和化肥,引进和培育良种作物,修建乡村道路,打破农村的闭塞状态。此外,因为深知伊朗农村话语权长期被宗教势力所垄断,巴列维国王还别出心裁的向农村派出“知识大军”、“开发大军”和“卫生大军”,以消灭农村文盲,教农民科学种田,消灭农村疾病,同时移风易俗。

在这些农业改革初见成效之后,伊朗现代工业化的大门随之打开了。随着教育的普及,交通的方便和农业农业效率的提升,大量的农村青年人口开始进城打工。从1956年到1976年,德黑兰的人口由170万增加到480万,伊斯法罕由25万增至100万,大不里士由30万增至90万,从而进一步刺激了伊朗的工业发展。

而“白色革命”在工业方面的举措也非常有想法:巴列维王朝规定国有和私有企业必须允许工人参加分红,并向人民出售国有工业股份:国有企业出售99%的股份,私有企业则必须出售三分之一到49%的股份。工人购买股份的款项在每月发工资或年终分红时扣除,还可以以优惠条件付款。此外,伊朗政府还成立了工人福利银行和工人信贷合作社,向工人发放住房贷款,帮助工人偿还债务,教工人识字读书,开办夜校提高工人的技术专长。

于是伊朗开始出现了真正的“市民阶层”,国王在这批人的支持下,开始推动国家的世俗化进程。从1963年起,政府着手从神职人员手中夺回教育和司法权。他创建了从小学到大学的现代学校体系,实行免费教育,用世俗的科学知识取代神学教育。还参考法国的现代司法体系,以民法取代伊斯兰法,不再允许宗教人员依照教法对民众进行审判。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外加伊朗还有石油和西方支持这两个大buff。白色革命在1970年中期看起来似乎非常成功——伊朗的年经济增长率十数年稳定维持在恐怖的15%以上。是当时中东经济发展和世俗化最成功的国家。而到1973年,伊朗全国平均寿命从60年代初的41岁提高到51岁,国民收入更是相较“白色革命”开始前翻了好几番。民众在这场改革中是收益的。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海边的西塞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618/223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