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米换花生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用大米换花生
作者:

我下乡的开原县三家子公社前三家子大队,地处清河流域,是水稻产区。每年秋后,我们知青每人都能分到三四百斤大米,那是我们一年的口粮。

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除了逢年过节,人们几乎吃不到鱼肉蛋,也很少吃到大米白面。住在城里的市民,买粮要到国家指定的粮食供应站限量购买。每人每月三两豆油,三斤大米和三斤全面(黑面)。其余都是玉米面。知青的生活条件就更差了,我们一年到头天天顿顿是玉米面大饼子,白水炖白菜汤总是不换样。

为了能改善生活,秋后,我们就会用分到的大米去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大米,在当时可以算作稀罕物。谁家都舍不得天天吃大米,常常会分出一部分大米用其以物易物,换回自家短缺的食物。比如,粮食不够吃的人家,为了让全家人吃饱肚子,会用一斤大米换来四斤玉米面。而一个人一顿就可以吃掉的一斤大米,换成四斤玉米面就够全家人吃一顿饱饭了;为了让全家人过年多包两顿饺子(那个年代白面也非常短缺,只有逢年过节才会供应几斤精粉),还可以用大米换来白面;当然,用大米还可以换来其它的金贵食物,我当年就和几位农民兄弟一同就用大米换过花生米。

我所在开原三家子公社前三家子村,位于辽北开原的西部,我们换花生米需要到法库县的柏家沟。期间,途经开原县最西南角的前施家堡,越过已经冰冻的辽河到达铁岭县西北角的双井子。再往西北方向骑行到铁法市的大明,再往西骑行到法库县的柏家沟,然后再走街串户地到村民家中与农户商量用大米换花生米。

此行的路程,横跨开原县、铁岭县、铁法市和法库县四个县(市)区,全部行程大约50多公里。

头一天晚上,我用麻袋装上百十来斤大米绑在自行车后面的货架子上。第二天还没亮天就起床,骑上自行车一路疾行。那时候的冬季气候寒冷,又没有油漆马路,都是积满了冰雪且坑洼不平的砂石路。我们每个人的自行车后面,还驮有百十来斤的大米。在这样的路面上行驶,简直就是不停的颠簸。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把自行车蹬得飞快,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大米摔倒在冰雪的路面上。

就这样,我们要连续骑行三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当我们满脸冰霜,却又满头汗水的下了自行车。根本顾不上喝口水、喘喘气儿,立刻就得挨家挨户的去询问是否有人愿意用花生换大米。

由于我们驮来的百十来斤大米,需要兑换好几户人家(一户人家没有能力换这么多大米)。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联系好多家才能兑换全部大米。尚且,返回家还有5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双方还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记得当时以物易物的价格是,一斤大米换一斤带皮的花生。若想换一斤花生米,则需要1.3斤大米。

这其中还有一个骑行难易的问题,如果换带皮的花生,由于体积过大,我们回家返程的路上骑行会困难,而若换成花生米则体积也非常小,携带也方便。

那一次,因为以物易物的买主不多,所以我不得不换了两种。既换了二三十斤花生米,又换了五六十斤的花生。我用两个麻袋分别装好放在自行车后面的货架子上。结果,一边儿大、一边小的麻袋产生了偏坠。严重的不平衡,使骑自行车更加难以掌控,造成了骑行的费力。

途中,由于路面不平、车又偏坠,我常常摔在路上。遇到严重的冰雪路面,我只好推着自行车走。搭在后面的花生袋子还常常磨自行车的后轱辘,我还得分出许多精力关注它。

就这样,我觉得自己的汗水越出越多,慢慢湿透了棉衣。当我们在天黑前赶回到家里,早已经人困马乏的我们已经没有了食欲。脱掉已经被汗水浸湿的棉衣,就想在热乎乎的火炕上躺上一会儿。

第二天,我们大家谈起这段用大米换花生的历程。没有人想诉说一路的艰辛和吃苦,更多的是谈论品尝炒花生的美味,还想谈论的是,换来的这么多香喷喷的花生,一定会为我们每一家的过年年宴上增加了可口的美味,我们都在为这一点而沾沾自喜!

因为有了这些花生,就使得我们对过大年的餐桌有了盼头。现在的年轻人恐怕不会理解我的这种说法。难道有了这几十斤花生就是那个年代人们最大的奢望吗?的确如此。

从那以后,每年冬天我都会骑着自行车、驮着大米,往复一百多公里去换一次花生。这样,那些年的过年,我家过大年的餐桌上面就有了好吃的油炸花生米!

2022-04-13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新三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426/221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