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本地人说,涮涮辣是撒撇的灵魂,谜底都在谜面上,名字就是使用指南,只能涮着用。
“这种辣椒有股特别的香气,是种浑然天成的辣,用它涮一下什么东西都会变好吃。”
“操作时要从中间剪开,涮一圈是微辣,两圈中辣,三圈超辣,四圈之后你闻着都害怕。”
“涮完要扔出来,千万别吃,一个涮涮辣就可以兑在五斤辣椒面里烧烤用了”
而它在民间的其他称号比较直白,一些地方叫它牛辣子,意思是牛吃都得辣死,也有一些地方叫它鬼脸红,很明显此处加入了很多浪漫主义色彩。
傣族朋友们则更有经验,它的傣语名字已经展现出实力,就算是大象来了也得被辣翻。
三包就是三个的意思
媒体报道显示,涮涮辣其实是小米辣的野生变种,本不是人工培育,而是在特殊地理环境中长成,需要种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南亚热带地区,适应能力很差,离开原产地,几代后还会退化。
并且对种植技术要求很高,哪怕在云南,不同地方种出来的辣度都不同。
有经验的朋友透露,新老品种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辣度鸿沟,不过即便是最不辣的版本,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它似乎超越了食物范畴,进入武器体系,比如有位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的战斗经历:
“多年前在老家卖碳锅鸡,有几个混混儿来找茬,要吃爆辣的,然后等菜上桌说不够辣,还不让端走重做,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找辣椒精,然后说你用化学品。
我直接切两个涮涮辣到那个锅里涮几下,攻守之势异也,几分钟他们就结账走人了。”
“也能用来做警用喷雾和催泪瓦斯”
涮涮辣早已在自己的领域中功成名就,嗜辣的狠人尊它为天降圣品,如同开宗立派的大师,传下心法以供后人发散。
而爱好者们对它的开发没有尽头,如今还能看到用涮涮辣泡酒的壮举。
没人知道是哪位仙人第一个发现了这般神物,但它现在仍然稳稳占据着国内辣度第一的宝座。
或者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种无法抗拒的梦幻,人们在与它相互试探中找到美味法门,它也在分离出菜系的同时,帮无数人构建起关于这片土地的味觉记忆。
有人说云南拥有国内最犀利的辣,但又不是所有菜都辣,那种极致感受更像是这里为你送上的一种选择,丰俭由人。
当然,前提是要按说明食用。
当地人民总是热情好客,朋友来了有喝不完的水酒,唱不完的歌和跳不完的舞,他们总会全方位照顾好你的行程,从不让你走弯路。
好比有个朋友曾带我吃过一次牛肉撒撇,还帮忙调好了蘸水,记得当时所有食材搭配都超出了认知,我边嚼边说碗里这颗大枣还挺脆,可惜不太甜。
她没回话,只是看着我脸颊泛起的红晕,呼叫了救护车。